原文: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也。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十行采集:
1.儒家反复讲,上位者要懂得“上行下效”的道理。你希望下面的人怎样,不是要耳提面命去督促他们,而是要按这标准来要求自己。你自己做到,大家就都做到了。
2.如果国君要求大家的,与他自己喜好的东西相反,人民是不会听从的。所以君子自己先具备的德行,才要求别人具备。自己先没有的毛病,才要求别人没有。
3.藏:存。喻:口头告诉、知晓、明白。恕:如心,就是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己及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能使家庭和美,能让兄弟和睦,容貌庄重严肃,才可以教导国人。我们的所作所为能影响父子兄弟,让他们乐意效法,才有可能让天下人效法。
5.絜(xié):度量。矩(jǔ):尺子。絜矩之道,规范、示范,你要别人怎么做,你就自己先怎么做;你希望他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人。
6.絜矩之道,是示范给所有人的。将心比心,将人比己,体察无不周全;用自己的心态对照来与别人相处,处之无不恰当。上、下、左、右、前、后,都均齐方正。
7.我们总被自己的情绪、利欲和好恶控制,没那么公正。当你说别人“你不仁”时,人家未必真有那么“不仁”,当你说出“莫怪我不义”时,你肯定就是“不义”的了。
8.只:语气助词。君子能絜矩而以民心为己心,爱民如子,而民爱之如父母矣。
9.师尹:周朝的太师尹氏。辟:偏僻。僇(lù):同戮,刑戮。居上位者,为万众仰望,所有人都盯着你。如果不能行絜矩之道,而好恶殉于一己之偏,则会身弑国亡,造成天下大戮乱矣。
10.应该以殷朝作为戒鉴,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一行精华:
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触动,反思,改变:
絜矩之道就是上行下效,就是推己及人。其中的规矩尺度首先是对自己设定的,要自己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自己做得到的,才能去衡量他人,所谓“身先恕,而后喻诸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