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湖南湘乡白杨坪人,中国晚清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
以上这段内容,是我们最常见到的对曾国藩的介绍。
中国近代史研究学者徐中约曾评价道:“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予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如果在对曾国藩不了解的情况下,可能仅凭这些评价,我会以为他的一生都是正面的,至少是“真诚的”;但在看了张宏杰老师的这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4:曾国藩的经济课》后才意识到,曾国藩是“真诚”与“虚伪”共存的,而这里提到的,仅仅是他的某一方面而已。
关于曾国藩的多面人生,岂能用一两句话就能简单评价呢?
当然了,想要完整地看完曾国藩的整个人生历程,这个“路途”是有些遥远的。所以,张宏杰老师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4》这本书里就选择了一个最为贴近曾国藩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进行叙述,那就是他的个人经济生活。
不过这本书里讲述的,并不仅仅是曾国藩个人,而是透过曾国藩这个个例,让读者看到清代的整个官场之风。
虽然没有看过前面3本,但也不影响直接看第4册里的内容。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4》一共分为3编,分别从曾国藩在京官时期、湘军时期和总督时期来讲述。作者之所以会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应该是根据曾国藩在不同时期内的经济条件以及官阶等级变化来划分的。
“曾国藩的一生,可谓既‘清’又‘浊’,以‘浊’为表,以‘清’为里。”
清代经济制度的严苛与低薪制的施行,让清代很多官员常处于生活拮据的状态。曾国藩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他穷到什么地步呢?不止平时常常找别人借钱,甚至连过年时买点年货的钱都要找别人借。
按理说,曾国藩大小也是个官员吧,总不至于穷得连过年钱都凑不起,但事实就是如此。工资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京官时期”,曾国藩曾许下誓言:“不靠做官发财”。
为了不违背自己的这个誓言,曾国藩倒是真的一直走在“清官”的路上。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似乎并不如此啊!
要知道,曾国藩在立下这个誓言的时候,是在“京官时期”(朝廷对京官实行的是薄俸制)。所以就像作者张宏杰说的:“一个穷京官说这个话,其实有点放空炮的意思。因为京官就是想发财也没什么机会。”
所以,他可能不是“不想”,而是“没机会”。
那么,属于曾国藩的机会是什么时候来的呢,是在“湘军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他的誓言受到了严厉的考验。
“咸丰二年四月,太平军挥师北上,湖南各地,纷纷糜烂。咸丰皇帝情急之下,诏命各地在籍官员协助地方官员兴办‘团练’,也就是民兵组织,以保卫乡里。”
听到此消息,正在家中为母守孝的曾国藩决定应命出山。他下定决心,要打造一支拥有真正战斗力,可以与太平天国相抗衡的军队。为了实现这个愿景,曾国藩向咸丰皇帝提出了厚饷政策。之前的官兵之所以缺乏战斗力,无心打仗,就是因为工资太低,连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谁还会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投入战斗呢。
厚饷政策实行以后,士兵的收入在不断地增加,作为将领的曾国藩,收入更是成倍的增加。这个时候的他,如果想要守住“本心”,似乎有点困难,毕竟流入口袋的,那可是白花花的银子。
如果你也想知道曾国藩究竟是在做清官的路上越来越远,还是始终坚守本心,不妨亲自看看张宏杰老师的这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4》吧,里面会告诉你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