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技术都是刀子的翻版,它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新的灾难。这句话,出自于传播学知名学者——保罗.莱文森,一位对新媒介技术有着独到眼光的美国大学教授。
事实上,在拜读老师《新新媒介》之前,我也是发朋友圈的狂魔。自拍、美食、旅游等各种生活中或美好或悲伤的画面,都可以在我的朋友圈中找到。直到我开始真正了解互联网、认识微信社交后,才慢慢发现:千万不能乱发朋友圈,因为稍不注意便可能会造成你无法接受的后果。
要知道,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在莱文森的书中,他引用了大量美国的案例来说明新媒介的“阴暗”面,无一不向我们证明:胡乱使用新媒介的人,必将会付出一些代价。
其中一个真实案例讲的是纽约州民族党人、国会议员安东尼.维纳,他在自己的Twitter(类似于国内的微博)上把有性暗示的照片发给了一位21岁的女性用户。当时,他将私密讯息误作为公共讯息发给了这位跟随者。刚发出去他就意识到了问题,但立即删除也并未阻止其带来的危害。最后,他不得不为此道歉并付出惨重代价,最终使他被迫辞职。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小题大做,觉得朋友圈不过是自己生活的记录,与他人无关。但现实却是,朋友圈的管理很重要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国内的网民之所以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技术还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网民自身保护隐私的意识不够,而这种现象从之前百度总裁李彦宏的大放厥词也可窥见一斑。
之前,不少国外用户也同样将自己的网页、账号视为个人性而不是专业性的,但如今他们意识到:有些人可能自己早已忘记在网页上贴的聚会时烂醉如泥的照片,但却可能在网上冒出来,或者其他类似的不雅照也可能会冒出来。等到自己一两年后求职时,老板一看见这些照片就决定不要你了——醉酒的照片让你工作泡汤。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国内的一些HR也已经开始在面试候选人时要求其提供社交账号,以便全方位考察面试者的素质。试想,如果你的朋友圈全是狐朋狗友聚会、抱怨社会不公的内容,那面试官又会将你作何评价呢?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这也并非是要所有网友们卸载微信、微博,关闭朋友圈,因为这既不符合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也的确有些泯灭人性和自由。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是希望正在阅读此文的诸位要有自我保护和形象管理意识。
这种意识不仅包括对自我外在形象塑造的重视,也包括对文字的仔细斟酌,更包括对自我隐私尤其是婴幼儿照片的保护。之所以要有这样的意识,是因为你我都无法保证这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善良的。一旦那些存有害人之心的不法分子盯上你,就可以通过照片、GPS定位等信息来判断你的个人资料甚至是小朋友的情况。
更何况,随着人们交际圈从早前的地缘、血缘开始向现在的网缘、趣缘的转变,网络社交范围也进一步扩大。而与此同时,朋友圈也开始由熟悉的亲人朋友开始扩展为各色各样的网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朋友圈里暗藏的风险也就不断增加。
所以我说,千万别乱发朋友圈!这是为了避免以后不必要的尴尬,也是为了自身和家人的安全考虑,更是为了塑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