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农历三月三,上巳节,虽这个节日早已消逝久远,但自知道之日起,便已是念念于心。上巳节年代久远,早在商周时期就有记载。上巳节中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修禊,“禊”指清洁身体,除去污垢。古人认为水是至洁之物,在水边“修禊”,可以祛灾禳福,确保一年的平安。
上巳春禊此刻,阳光正透过百叶窗洒进屋内,在墙壁上留下一道道光影,龟背竹的新叶绿越发鲜嫩发亮;窗外的春鸟们已然在唱着春歌,或莺莺婉转,或清脆燕语,好一幅春日盎然生机图。
上巳春禊往事越千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便是孔子的学生曾点的志向了,说的就是在春秋时期,暮春三月在大自然中结伴出游,歌咏而归,何等的快活自在。对于此,孔子点赞说“吾与点也”,或许正是曾点描绘的祥和画卷正是孔子要恢复礼乐,为政以德,重建乐土的人生理想吧。
时光流转到公元352年,东晋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他的友人谢安、孙绰等名流及亲朋共42人聚会于兰亭,“修禊事也”。也是在这一天,诞生了我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遥想当年暮春之初,天朗气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来者皆为当时的风流雅士。大家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据说,这次聚会有26人作诗37首。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作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便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名的《兰亭集序》。
至唐代,上巳节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春游节日,杜甫有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便是描绘当时的节日盛况。唐太宗也因对《兰亭集序》的太过喜爱,将得之不易的真迹视若至宝,传说在其驾崩时作为殉葬品而永别于世,至今,《兰亭集序》真迹的下落依然是一个巨大的谜团。
而今,上巳节已然淹没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不再被人提起。春日修禊,在今日是否还有现实的意义呢?为什么是春日呢?或许是春日气候宜人,很适合走入户外,去感受自然的况味。
朱光潜先生曾这样写到:“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或许,这便是生活的真意。当你走入自然,看到草木鱼虫在和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暑寒冬中也还是那样活着,这便是不在生活以外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求生活目的吧。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愈来愈丰富,我们的欲望也随之不断增长,圣明如唐太宗也有将喜爱之物通过不光彩的渠道据为己有的执念,何况普通人?其实,人活一世,所需要的东西并不多,然而,我们的家却被太多的无用之物占据着,我们的心灵亦被各种虚妄的想法充斥着。
以水修禊,在当今,不应单单只是祛除身体上的尘垢,更多的应是这些心灵上的灰尘吧。有时让我们陷入烦恼境地的,便是力所不及的过度欲望,妄想超越了生活本性之外的东西。蒙蔽我们的往往是邪思妄念,让我们陷入种种盲目之中,不停地违背自然之性去追逐,最终让自己疲惫不堪,正如王阳明所说“击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所幸,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代先贤留下诸多经典的书籍,仿若老子所言“上善若水”,用上善的文字和智慧,去涤荡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灵充实而有光辉,恰如黄庭坚那句: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上巳春禊上巳节,以经典为水,修禊事也,也是不负春光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