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
既教“以何为生”,又要思考“为何而生”

既教“以何为生”,又要思考“为何而生”

作者: 月亮边的星星 | 来源:发表于2024-03-28 16:48 被阅读0次

          “为何而生”,是在思考生命的意义;“何以为生”,是在追求怎样生存、生活。

          生命是教育的基点,生命使教育变得有价值。教育,既教给孩子“何以为生”,还要引导孩子思考“为何而生”。“为何而生”让孩子思想丰盈,不抑郁不枯燥;“何以为生”成就孩子的生命更美好。

          生命是学校的根,生命使学校更有魅力。一个正常生态的学校,应具备生命文化、生活文化、生存文化,既着眼学生当下,远眺学生未来,又站在历史的高度关心人类生命发展。

          学校是社会中的学校。当前一些学校有意无意地忘掉了学生的发展,偏离了“生命”这个基点。学校放弃让学生“为何而生”的思考,只教学生“何以为生”的本领,存在把教育作为工具的倾向,认为教育就是培养社会人,忽视人的自然属性。教书育人工作被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利益驱动代替了事业追求,充斥学校的是分数文化、工具文化。学校工作不是结合学校特点和需要开展,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把领导的意图落实在自己的学校中。在千篇一律的教育行为下,出现了千校一面的标签文化。而这文化无法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文化力”,学校也无法彰显自己的活力。在教师的劳动上,教师更多的是完成学校布置的工作任务,学校领导怎么安排就怎么落实,以致于无法体现创新性和研究性。而在缺乏自主性的学校中,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和任务,无法成为一个主动学习者。属于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太少、空间太窄,学生成了考试奴仆,为分数而生存。在文本面前不敢提问,在标准面前不敢质疑,在权威面前不敢挑战,习惯听命于成人的指挥。“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种打鸡血式的教育,于生命而言,是摧残,是过度消耗。学校对于师生而言,是一个没有人文关怀,缺乏生命温暖的功利场所。

          生命是人类存在的载体,学校教育的过程是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学校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在学校教育中,缺少“为何而生”的思考,让成长中的孩子遇到挫折不能勇敢面对,遭遇困境无所适从,在迷茫和恐惧中甚至伤害生命。只有“为何而生”和“何以为生”同向并行,生命之花才会越开越艳。

          人生百年,始于幼学。新学期伊始,到一所幼儿园视导,让人很有感触。幼儿园提出并践行“三年影响一生”的办园理念,秉承“孩子不同  孩子都好”的主题型园区文化,坚守“让美成就孩子未来”的办园追求,给孩子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双手、向往美的心灵,让孩子的学习能力、特长能力得到发展。幼儿园牢记总书记“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的嘱托,努力在幼儿园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学识高深、气质高雅的“大先生”。

          教育是一个持续接力、让生命不断延展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学校管理必须从关注“效率”到关注“生命”。“为何而生”和“何以为生”都是为了孩子的生命幸福打基础,作准备。“教学生三年,为学生考虑一生”,应成为教育的行动准则。学校教育是为孩子成为社会人作准备。无论是刚入社会,还是步入社会数年,“为何而生”的自然属性永不能丧失,它会让生活更有激情,让生命更富有力量。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基于对教育本真的深刻理解,基于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让我们用生命做教育,做生命的教育,教给孩子“何以为生”,时刻不忘引导孩子思考“为何而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既教“以何为生”,又要思考“为何而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ou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