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 旗
九十六岁的陈老汉去世了。
给他送葬的 一一 是他的孙男弟女和所有的晚辈,以及亲朋好友们。因为是“喜丧”,该来的都来到了。可是,唯独陈老汉的老儿子和全家人却没有来!
在我们“死者为大”的传统文化中,某老人离世时,他(她)的直近亲属和亲朋好友们,必须理所当然的来最后“送一程”。可是,令人不解的是,陈老汉的老儿子,竟然没有前来为老父亲送葬!这在世人的正常思维中,他的表现,简直是“倒行逆施”甚至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人们都懂得“事出有因”的道理。
作为陈老汉的邻居,得知他的老儿子及全家人,都没来为老汉送葬的事情后,心里也都明白了八九不离十。这也该算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果吧。
陈老汉是在沈阳铁路局某铁路工务段退休的,他有两儿子,也均在铁路部门工作。按咱们传统的生活理念,每个家庭中老人,几乎都和自己的最小的儿子生活在一起。可是,不知是什么原因,陈老汉和老伴,在小儿子成家后,却选择了和大儿子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其实,老俩口和哪个孩子生活在一起,都是无可厚非的,只要生活的舒适开心就可以的。
陈老汉和老伴选择在大儿子家生活,他的退休金就理所应当的交给大儿子和媳妇支配。对于这一点,小儿子和媳妇都没啥意见。
可是,就在陈老汉的老伴去世后,大儿子就小儿子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其起因却在陈老汉身上!
原来,陈老汉有自己的住房,他的两个儿子也都有自己的住房。当陈老汉和老伴在大儿子家生活时,就把自己的住房对外出租了,所得的租金给两个儿子平分了。在这期间,两个儿子也算是相安无事的。
当时间过去十几年后,陈老汉的两个儿子家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特别要说明的是,按计划生育政策的要求,两个儿子家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大儿子家的孩子是女孩;小儿子家的孩子是男孩。
随着陈家第三代 —— 两个孩子上完大学和参加工作后,两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发生明显的差异。
大儿子家:他们夫妻都在铁路部门退休,退休金都很高,再加上陈老汉和老伴的退休金,使他们的家庭经济比较丰实。其女儿大学毕业后去了某外贸公司担任了外语翻译工作,薪酬很丰厚。后来结婚成家,丈夫是公司的中层干部。她们的家境十分优渥。而小儿子家:小儿子因身患慢性病办理了提前病退,退休金是不太多的。媳妇刚退休不久,她的退休金也不高。再加上这些年供孩子上学的费用支出,所以,和大哥家相比,他们家的生活就显得很拮据了。
虽说是亲兄弟,因都是各过各的日子,平素也没有过多的交集,也就是没啥矛盾可言。可是,自从老母亲去世后,陈老汉的一个决定,让他的两个儿子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陈老汉在老伴去世不久后,就把两个儿子召集在一起,他宣布:自己以后就完全在大儿子家生活了,说白了,以后要大儿子为他养老送终。而他名下那套住房的产权,更名在大儿子的名下。
当陈老汉把自己的决定公布后,大儿子和媳妇自然在内心里很是欢欣鼓舞的;而小儿子和媳妇则犹如冷水浇头,彻底的凉凉了……
小儿子和媳妇都非常清楚:老爸和大哥一家生活多年,早已是被哥嫂们灌足了“迷魂汤”,彻底的向大哥“一边倒了”。在这以前,小儿子和媳妇还心存一丝幻想,总认为:别看老爸和大哥生活在一起,可他在内心深处,还是在为小儿子而着想的。他名下的房子,最后一定会留给他唯一的孙子的。因为在现实中,有不少爷爷奶奶都决定,将来他们离世时,把自己名下的房产几乎都是留给唯一的大孙子……
让他们忿忿不平的是,当大哥大嫂的,应该清楚弟弟家的现状:以后还要负担给儿子准备婚房等大额的经济支出,而自己家是个女儿,几乎是没有大的经济负担。可为什么还这么自私和贪婪,非要争夺老爸的房产呢?!
除了哥嫂的因素,陈老汉的小儿子和媳妇更没有想到,老爸会这样的心狠而不近人情……好吧,既然你不仁,那我也就不义了!
从那以后,不管是逢年过节,及老爸和大哥家有什么事情,小儿子和媳妇一概是以“三不”态度去应对,即:不参与、不见面、不到场。
对于小儿子这种“绝情”的做法,陈老汉是心明镜似的。自己的一个糊涂的房产分配的“拍板定案”,竟然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弄成了势不两立的仇家……可面对无可挽回的既成事实,他除了后悔,还是后悔……
随着内心煎熬的波澜起伏的不断加剧,陈老汉需要找一个倾诉的出口。于是,每当他出去散步遛弯的时候,就向熟悉他的邻居们开始讲述自己的心事……
从陈老汉的反反复复的叙述中,人们逐渐的明白了,陈老汉后悔的是,他把自己房产赠与的事情办拧巴了:留给大儿子,只能是锦上添花而已;而留给小儿子,却能够成为雪中送炭的。
就这样,陈老汉是带着遗憾,永远的离开了两个儿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