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日本国宝医师百岁老人日野原重明在105岁时所著(先生口述)。先生写过200多本书,这是最后一本,关于生命、爱与孤独的人生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能和百岁老人聊过天。所以,若百岁老人发自肺腑的任一句话,感觉触动了心弦,那就是我们的福分。
阅读完3小时不到,当我看完樊登老师的推荐序后,我就被感动了,因为一位百岁老人,没有理由浪费时间,没理由追名逐利,没理由故弄玄虚。去掉了这一切包袱,每句话都显得弥足珍贵,于是迫不及待得带着感恩敬畏之心开始翻阅。
![](https://img.haomeiwen.com/i5997163/2fad4a2318210631.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5997163/05f923f45284d2e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997163/13604fb7ac62d5f9.jpg)
在第一章中,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每个人都会面临着这个问题,作者作为医生,对人总难免一起的事实更有深刻的体会。当问到作者说,先生活到105岁,难道不怕死吗?先生答到:“当然怕死了!仅仅被你这么一问,我都觉得好害怕……”看到这里,我真的很想去拥抱下先生。
不知何由,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总是莫名其妙的想:如果我不在了,这个世界会怎么样。我再也看不到太阳了,再也闻不见花香,再也不知道这世界未来一切的一切,好像从来没有来过,烟消云散,世间一切永永远远与我无关……每次想到都会害怕的蜷缩成一团,其实,现在再这么想,我仍然会感到无比的恐惧。
先生说怀着对死亡的恐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必为此感到羞愧。我联想到我亲爱的银宝,当时是怎样的一个心理状况,每思及此,我的心就无法平静,懊恼后悔笼罩心中。可是时间不会倒流,遗憾终身!
先生说,他妻子及亲朋好友离世后,因为时时追忆,他们似乎比在世时更为鲜活。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另一种新的开始,只是和以前生活方式不同。说实话,这点我真的无法认同,我做不到这样的境界。
记得在大学时,一个朋友说她不要长寿,到时候动作缓慢、反应迟钝、疾病缠身那太痛苦了。而先生却觉得寿命足够长,我们便获得更多的时间探索未知的自己。当他回想起他80岁说的话,觉得真是可爱。
那么如何活出真实的自己呢?不在乎身外之物,不被别人的评价左右,顺其自然。下面这段话给我感触特别深,把它完整的摘录下来:珍惜那个为了理想而努力活下去的自己,珍惜那个为了梦想而不懈奋斗的自己。同时也能接受逆境的考验,接受现实的考验,无论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的,还是即使努力了也不能改变的考验。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我们要怀着这样的信念,在无法改变的现实中,活出真实的自己。
如何看待最后的延命治疗?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我家银宝当时和我说过,因为她特别清楚最后的抢救要经历什么。她说,如果真是这样,不要抢救。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本能,我想她考虑的是费用的问题,痛苦对于她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幸还是不幸我们没有经历这样的纠结。
![](https://img.haomeiwen.com/i5997163/021c520272a5dd1d.jpg)
从古至今,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意大利著名女中音菲奥伦扎·科索托是一位非同一般的歌唱家,她的艺术生命一直延续到75岁。据说影响其发挥的最大障碍,是来自内心的担忧――担心自己不能被每位观众接受。而如果演唱中一旦开始担心,哪怕是几千名中的一位,那也有可能瞬间走神,发挥失常。所以她领悟到,每当踏上舞台时就在心中想象着,如何像每一位观众传达“我爱你”的想法,她相信,通过意念一定可以把感恩之情传达给观众。所以正是她和观众之间相互喜爱的交融,才使她的艺术生命长盛不衰。
当亲人离世怎么办?我所能做的或许是逃避吧,不去想念。我始终觉得银宝一直在的,就好像这是一场梦,醒来后她又能回到我身边。先生说,他觉得妻子一直在他看不见的世界里,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告诉他事物的本质。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各种离别,忍受分别带来的苦楚,这样的结局无法改变,即使觉得撕心裂肺,我们能做得也只有学会接受。“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幸福感越强,离别所带来的痛苦也会越强。不管有何等忘情的相遇,终究也会有凄别的日子。人世间如果没有“别离”,我们就无法体味“相遇”的意义,更无法感知相遇带来的喜悦。
如何看待朋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先生说,真正的朋友是祝愿我一切都好的人。无论彼此境遇如何变化,即使多年未见,即使多年没有联络,但依然会把你的事情当作他自己的事情,如果有这样的朋友,不管遭遇怎样的人生,你心里也会觉得有力量。
![](https://img.haomeiwen.com/i5997163/2362bd5660b560e9.jpg)
每到需要去宽恕一位自己很难原谅的人时,我就会有一种深切的无力感。“恕”下面是“心”,上面是“如”,并非宽容或者谅解犯错的人,而是要有“如他人之心”,即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为地方考虑。
先生在58岁的时候,遭遇“淀号”劫机事件,劫机者把他们当做人质,在飞行的过程中,一位劫机者说:“离目的地还有一段距离,有人要看书吗?”,没有人举手,先生要了一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在那个时候,飞机上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失去生命,在那样恐怖和痛苦的氛围中,不可能做到原谅。而先生想尽一切努力去理解他们,即使很多年过去了,仍然对这本小说的思想有无法理解的困惑。即便如此,先生还想在离世之前再读一遍,他想也许那个时候,能领悟出宽恕的真正涵义。
怎样才能与不喜欢自己的人和谐相处呢?先生说,自己活了100多岁,对真正的自己都没完全搞清楚,别人不理解自己很自然啊。所以当这么去想的时候,就会变得轻松愉快起来。然后就可以思考为了让对方理解自己,该做些什么。这时很容易怀着一种接受对方的心态,让大家继续相处下去。
人这一生,让人悲痛欲绝、不能如愿以偿的情况很多,想哭就痛快淋漓大哭一场,哭着哭着,你就会发现自己有能力面对心中的悔恨与悲伤,你会发现前面一定有美好在等待着你。
关于终生工作,有一个词叫“lifework”(终生事业),这个词前半部分life指的是生命,后半部分work是工作、事业,生命和工作是一个概念。它的意思不是说在工作场所我们的生活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而是指我们活着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也就是说,一生中有多少时间献给了他人,这才是工作的意义。
为什么生活里缺少感动?先生105岁了,开始学习画画。当开始挑战一项新事物时,我们会心跳加速,内心感觉无比充实。因此,先生喜欢挑战新事物,追逐这种生命律动带来的感动。
![](https://img.haomeiwen.com/i5997163/2cb7cbe841201e7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997163/b9a6efff3c500776.jpg)
2017年7月18日上午6点30分左右,日野原重明先生以105岁10个月的高龄,结束了他在人世间漫长的旅途,开始了新的天堂之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