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购于2012年9月10日,读于同年9月21日。

这本书,事关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个老人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莫里,身患绝症,但面对死亡异常平静。这个年轻人就是美国著名作家米奇,莫里的得意门生。
在莫里生命的最后十四个星期中,米奇每周二上门与恩师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去世后,将老师的警示箴言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
师生间情意深厚,暗号:教练与队员。
我把她当小说读,也把她视作哲学书来看。
第一次相遇:一气呵成,深深着迷
与她初相遇于2012年9月21日,一天中可自由支配时间,我都在读这本书。我在书上尽情地圈点勾画,共鸣处随手写下只言片语。于是,莫里老师整个人与这些文字一样,闪闪发光。

台湾的文案天后李欣频撰写的《十四堂人生创意课》,是为了纪念影响她一辈子的甘宾训老师。她提到:自己曾被她的老师视作未经雕琢的玉石。如今,我豁然开朗,她一定是相约星期二的忠实读者。
“你一生中遇到过一个好老师吗?他把你视作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他会用智慧把你打磨得璀璨发亮。”这是米奇的有感而发。
我读这段文字时心有所动,写下了两句话:第一句,遇见这样的老师何其幸运。第二句,我曾经是这样的老师么,在某个孩子的心目中?
第二次相遇:常读常新,心生欢喜
9月份即将举办的读书分享活动,第一时间闪现在我脑海的就是这本书,所以注定了8年后的重温,开启第二次的相遇。

8年后再读,除了依然深深被莫里面对死亡的泰然所震撼,依然被他的爱与坚强所折服,更是深信:善良、爱、真诚,这些品质必须植根于每个人的生长过程中,尤其是女性。
8年后再读,我发现,这位老人为这个年轻人上的14堂课,也一直是我们谈论的话题:关于世界、遗憾、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文化等。
8年后再读,我还发现,这位老人在病榻前反复强调的,无外乎是爱心、同情心、责任心、善心、平常心、童心对于一个迷失在社会中的人真正成其为人的重要性。
常读常新,心生欢喜。
第三次相遇:分享传播,其乐无穷
今天我们都相约在这里,一群人与Ta相遇。

走进第7个星期二的课程“对衰老的恐惧”,年轻人有大把的美好时光陪伴,对岁月的流逝尚不畏惧;走进人生下半场的我,眼角眉梢的皱纹、不经意长出的白发、偶尔会觉得腰挺不直、头会发晕、脸上常过敏,以及前一阵体检时报告上赫然在目的骨密度流失,都在提醒我:你,不再年轻啦!
但莫里这时候会走到我身边,笑眯眯地说:“老年人或中年人不可能不羡慕年轻人,但问题是你得接受现状并能自得其乐。这是你四十几岁的好时光。你这样的好时光,我也有过,而我现在是七十八岁。”
那就让我借鉴莫里老人的智慧,演绎一下:
莫里说: “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然赋予我的一切权利。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
我想说:“当我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知性的中年女人时,我也乐于做个知性的中年女人。我乐于接受自然赋予我的一切权利。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耄耋之年的我,直到我能活到的那个日子中依然闪光的我。”
散落在文字中的哲思睿语,是让我们直面现实、净化心灵的良药。多读能让我们更善良、更通透、更美丽。相由心生这个词是最好的注解。
女作家李筱懿曾问过很多人,最难以容忍的女性的缺点是什么?无论男女几乎回答一致:没有善意的女人最可怕。
善良是什么呢?她是在别人哭的时候自己别笑;是在同事有疏忽时补漏而不补刀;是懂得控制情绪照顾家人的感受;是看到比自己过得好的人不泛酸,面对暂时不如自己的人不炫耀。
李筱懿与莫里,此刻在不同的时空相遇,共同带给我们启发。
邀请每一个人,走进莫里的那一堂称为“人生”的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