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如何阅读一本书(一)

如何阅读一本书(一)

作者: 勇猛精进ST | 来源:发表于2020-04-26 09:53 被阅读0次

    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如今整个社会对于读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与多读书同样重要的是我们更应该重视如何真正有效读书。

    比不读书更可怕的是一直用错误的方式去读书而不自知。

    第一部分主要包含七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当今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能够通过媒体接收到“巨量的信息”,那为什么还要去通过阅读去获取信息?

    首先是我们已经受到了来自媒体等这些外界力量的重大影响:

    1、外界给我们的太多了。我们想要理解一件事,并不需要去了解关于它的全部,比如说我想知道苹果好不好吃,我并不需要了解苹果从种植到成熟的所有阶段。太多的资讯和太少的咨询一样,都是对理解力的一种阻碍。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被人为创造出来的东西,这些东西必然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因此每天能够保持对自己该做的事情的专注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2、外界给我们的太少了。这么说是因为如今我们想要了解一个问题似乎非常容易,只要简单百度下即可直达正确答案,我们的大脑很容易就适应这种轻而易举就能够获得大量信息的感觉,进而很容易对其产生依赖。但这种方式丧失了许许多多偶得的经验。

    就像李敖先生的读书法那样,他能够懂得那么多,完全是因为这些东西是通过耐心的记录才能够拥有的不能快速获得的经验。举个例子,在原来还没有“信息爆炸”的年代里,我们如果想要理解一件事,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有选择性的去了解与这件事相关的某些知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别人一股脑的把所有东西全部给你,让你无从选择。

    所以,重点在于选择权到底在谁的手中。如果通过阅读,那读者就能够通过自我的思考去选择哪些东西是自己需要的。

    而且,我发现通过这种自主阅读能够让我们获得的偶得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自己想要探明的答案更加重要的。

    因此,之所以去倡导阅读,是因为我们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更应该有选择权,通过读书来增进我们的理解能力,而不是让外界去削弱我们的这种理解能力。这也是一种自我发现的学习过程。毕竟,我们无论干什么事,学什么东西,都要基于有效的阅读,进而去理解。现在中高考阅读字数基本都在增加。对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变得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个问题是阅读的目的

    我们能够发现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很多人即使知道阅读是好的,但却依旧读不好。为什么?原因就是方法没有掌握。他们只是貌似阅读,其实是思想上的懒惰,并不去思考。究竟该怎样最大可能网住书中的知识?我们阅读就是去网鱼,究竟能够网住多少鱼,取决于每个人的网怎么样。

    阅读有两种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为求得理解而读

    其实阅读是可以分为很多类的:比如为了打发时间、为了功利性的学习、为了兴趣爱好等等。无论怎样,只要是以增强自己理解力为目的的阅读,就是高效的阅读方式。

    为获得资讯而阅读与为理解而阅读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理解和理解力的差别。

    为获得资讯而去阅读只是去理解。并没有取得突破。

    而为了理解而去阅读是理解力的增强,是将我们对于某个事物的理解能够转化为让自己更进一步的能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想知道什么是苹果,那我通过查找书籍知道苹果营养价值很高,富含矿物质等等等等。这只是对于资讯的一种理解。我们如果从理解力的方面去看,人们通过对苹果的理解后,明白它的各种组成,进而有人用苹果做成了淀粉。这就是理解力的能力。

    我们要做的并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去做创造者。重点在于不要止于吸收资讯而已。

    理解力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理解阅读,在没有外界力量的帮助下,很清楚的感受到自身理解力的提高。

    第三个问题就是如何增强我们的理解力?

    如果想要通过阅读来增强我们的理解力,那就需要选择更高层次的书籍去启发我们。这就像是爬楼梯,肯定是要不断向上走的。去学习那些比我们现有水平要高一些的书籍,这样我们才能够学到现阶段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才能够真正的提高我们,让我们爬上更高的楼梯。

    至于明确自己的标杆,其实就是要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从书中学到些什么,带着某个问题去阅读才能够更加高效。

    第四个问题是主动阅读

    今天电子设备的普及,使得我们每天即使阅读大量的东西也都是在被动阅读,并没有花费多少的脑力。这种阅读方式能够得到的真东西是很少的。同样的书籍给不同人看,他们获得的知识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其实取决于哪个读者更主动。到底是喜欢别人把知识“喂”给你,还是喜欢自己去“吃饭”。

    主动阅读一定是带着大量的思考的。

    这里说的主动有一层是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主动,双方能够在沉默中达到沟通。这其实对于我们的写作创作也有很大的启发。例如,我们在创作时一定要尽可能传达有效的内容,对于那些过于修饰的辞藻其实没有必要。要在最大程度上让读者能够接收到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把我们的态度和观点包装起来,让那些能够主动阅读的人发现。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就是我们要明白作者意思是什么,以及要懂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比如我们去学习一首唐诗,不仅要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去了解他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等,这样才能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这其实也是在与作者进行交流。

    第五个问题就是阅读的层次

    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过程,学数学,就要从最简单的乘法口诀学起。我们后来可能做一些数学题很快就能做出来。但是这是基于我们儿时无数次背诵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得来的。

    同理,要想做到真正有效的阅读,就要从一层层做起,循序渐进,把每一步做好,才能在后来达到习惯的效果。

    上层的房子无论盖的再高,也一定要受到下层的影响。

    第一点就是要弄懂含义,给我们一个句子,能够知道这个句子在说什么。这个能力一般在小学就已经能够培养出来。

    第二层就是知道这本书的结构是什么。那这就是强调的是本书的重点是什么。这个层面的阅读最主要的应用是学生在考试前复习书中重点的时候。

    第三层是阅读这本书我的收获是什么。这一层就是对书中作者提出的观点,我们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这是我们能够真正咀嚼消化书籍所学知识的内容。这是大部分阅读者所处的阶段。

    第四层是真正为我所用的部分。通过阅读书籍中作者的观点,我们能够与其他书籍进行关联,无论观点是相同还是不同,这都是我们对于知识的深化,最终要的是这个过程没有外力提供帮助,完全是在我们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李笑来说人类总是在用不同的话语重复相同的观点,如果我们能够用我们自己的话把书中从作者身上所学的观点表达出来,这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与作者的水平能够比肩。如果我们能够提出不同的观点,这甚至超过了作者。因为我们在思想上已经有了两个苹果。

    其实通过上面讲的四个层次我们很容易发现它们之间就是一种盖楼的关系,上面一层想要发展不仅要依赖下面一层,更要同时依赖下面几层。

    第六个问题就是书籍的选择

    阅读其实就是在进行一种风险的投资。你要想自己投入的时间到最后能不能换来有效的收获。

    想要提高获得收获的几率,就要在开始读一本书时对它进行有效的评估,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够获得真东西。

    我们通过系统的粗读能够大致把握书籍想要表达的主旨。

    首先,我们判断这本书研究的类型是什么,是哲学、是心理还是其他领域的。然后对照自己的知识库,看看自己现在最需要的在什么领域。

    其次,我们要很深入的去研究目录,这是一本书的“骨骼”,我们如果对它不了解,就很难对一本书的前后内容产生关联。因此我们要通过研究目录,来了解一本书的基本架构。这和上面我们讲过的第二层很像,都是抓住主干。

    还有一点,我们要注重一本书的索引,例如读某个人物的传记,我们可以先去看看后面附录上这个人的年鉴,对他有个总体上的把握。

    如果是观点类的书籍,我们可以着重先看看一本书的最后几页,这就像是写作文,最后总要总结一下观点,能够帮助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作者的一些思路。

    经过上述的几步,就很容易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阅读。

    第七个就是阅读中通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

    我们在阅读时肯定是读那些比自我的层次要高些的书籍,肯定会遇到不懂的内容,这时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在某一个地方去僵持着,而是可以先去越过这个地方,去了解后面的内容。如果在某个地方僵持着,就会感觉越阅读,越不懂。如果我们在一开始就深入了解了整本书的体系,那对于某些中间卡壳的问题,我们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兴许就在后面,可以先去绕道行走,走完整本书后,再反过来研究它,那肯定是另一种感觉了。

    对于阅读速度这个问题我认为不同的书用不同的速度,同一本书的不同部分用不同的速度。我们的目标是读得好,而不是读得快或者慢。就像上面所讲的,对于那些不懂的知识可以先快速略过,但是如果到了每一章节的总结的时候,那肯定就得放慢速度。读得太快或者太慢都会一无所获。这里有一个标准: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

    关于有效记录知识,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在做完读书笔记之后,给自己的读书笔记做个索引。通过这种方法把自己读时的观点记录下来。如果说目录是从作者的角度做的索引,那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从“自己”这个角度去把握一本书。

    好了,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给大家的第一部分内容,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各位!

    我是令书,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阅读一本书(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td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