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写东西,很多人会说,读的多了,就会写了。其实没有那么简单,因为现实中阅读书籍的人也有很多,但未必能写出来什么。即使在平常生活中,每天刷朋友圈,看公众号,也会看很多文章。这些文章中也不缺少优秀的内容。但你会认为这样就能提高写作水平了吗?
然后有文章推荐,要读经典,但是读了那么多经典真的有效吗?
现在流行的那些读书打卡,每周一本书之类,确实丰富了人们的知识,但大多数是将书中的内容进行的浓缩,然后做一个介绍,看了或听了以后,确实使人能够了解一些关于书中一些观点和材料,但很显然这些难以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只不过知道了一些观点和素材。
有的朋友读书的时候也非常认真,并且记了很多笔记,摘录了书中的很多有效的观点和材料,但是,最后还是仅仅是收藏了一些内容。对自己的行动没有任何改变,也没法输出任何有价值的内容,因为这时输出的内容是没有落地的内容,仅仅是转述别人的话。这样的文章出来是没有看的,因为文章不能传递任何价值,还不如直接给一个链接,让读者直接看原文。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量阅读是需要的,但仅仅阅读了还是远远不够的,被我们忽略的一项就是深入思考。
其实写作的本质是记录思想,如果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不能传达价值,文章的内容自然不会被人所喜欢。
那么如何进行深入思考,把阅读内容内化,从而融入自己的思考呢?
方法有很多,最便捷的方式是拆书法。因为拆书法在网上非常流行,介绍也非常多,在这里不再详细介绍里面的方法。有兴趣的可以在百度搜索一下。拆书帮里面的观念,就是针对书中的某些片段进行精读,然后进行记录RIA标签内容的方式,把书中内容与自己的经验和未来行动计划联接到一起。这其实就深入思考的一种模式。因为学习的目标就是应用,只有能够应用的知识才具备传播价值,当你进行了这样的思考过程了,就会产生链接实际应用的新内容,这样的材料写出来,读者才更原意看。。
如果苦于找不到写作的主题和素材,可以通过拆书的形式,深入阅读,不仅可以找到写作的主题,也可以找到写作的素材。
需要注意的,现在有很多拆书的课,是由拆书家为大家准备好了的内容,如果你仅仅把这些内容进行了阅读,照搬原来的内容进行记录,而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那么就重新进入了只阅读而不思考的原点,仍然不会有收获。建议学习过以后可以按照其中的样例,自己进行一下拆解,加入一些自己的思考。把这个思考记录下来,然后选择一定的结构,写出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