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篇文,传媒1号(id:zcfhxy)想与读者探讨的,是剧与播剧平台的唇齿关系。《人民的名义》为什么在湖南台首播而非央视?或许,因为影响决策的,这边是魄力,那边是顾忌。本文共计3435字,建议阅读时间4分钟。
一
这段时间,播得最火的电视剧非《人民的名义》莫属,一部主旋律题材的反腐大剧,竟然引起了全民热议。
《人民的名义》自3月28日登陆湖南卫视黄金档以来,渐成刷屏之势。开播收视率全国网破2,此后收视率、点击量节节高升。目前播出到12集左右,有4万多人参与打分,豆瓣评分8.8。
该剧的品质,可能看过的观众会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并不赖。
可是,难道所有的好剧都会像《人民的名义》一样火吗?当然不是。
如此火爆,无非一个天时地利与人和。
十八大以来,中央重拳反腐,反腐倡廉成为政治生活的高频词汇。《人民的名义》的诞生看起来恰逢其时,但其实从立项、创作到播出,该剧都敏锐地抓住了那个最有利的时间窗口。要知道,它一定是提前一步的。
《人民的名义》是反腐题材剧创作回暖大潮的先行者。
与现实政治生活和舆论形势中欣欣向荣的反腐浪潮不符的是,我国关于反腐题材的影视作品十多年来一直处于缺位状态。
追溯到2004年,广电总局一道明令“涉案剧、反腐剧(统称为法制剧)不能登陆黄金档”,自此法治题材电视剧遭遇寒冬,多年一蹶不振。
尽管这道禁令实际中已经在慢慢解禁:从2004年至今,陆续有15个法制剧项目被批准进入黄金档,大众比较熟悉的如2014年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湄公河大案》,但反腐题材剧集仍鲜见于小荧屏。
在一定意义上,《人民的名义》确实是首部“解冻”的反腐大剧,最早践行了“影视作品要照进现实”。
在该剧的出品单位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赫然在首。项目发起人是最高检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编剧周梅森也是由他邀请出马。
曾创作《人间正道》、《至高利益》、《国家公诉》的编剧周梅森被誉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周梅森考虑再三后答应了范子文的邀请,他认为:“反腐败这么恢宏的一件事,肯定会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留下一笔,这么大的事件,我们的影视剧迄今为止一点反应都没有”。
▲最高检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中)与导演李路(左一)、演员陆毅(右一)在最高检机关体验检察生活
《人民的名义》被称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剧”,它直接讽刺省委副书记级别的官场生态,将反腐的官阶抬至“副国级”,突破了这类题材以往“写到副省级为止”的红线。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案例成为电视剧的切实参考。
周梅森起先不敢把调子定这么高。在2015年7月该剧的剧本创作专家研讨会上,对于剧本在尺度上的保守,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翟泰丰大为恼火,“坏人只写到一个公安厅长,十八大后倒掉这么多的贪官,反腐形势这么严峻,你能这么轻描淡写吗?”
如今看来,《人民的名义》极有先见,它走在了反腐题材剧创作回暖大潮的前方。2015年10月,“法制题材电视剧创作研讨会”在京召开,广电总局监察局局长范玉刚表示,对于法制剧要加大力度创作,争取在十九大之前,推出一批反腐倡廉剧进黄金档播出。
坊间有个传闻流传很广,《人民的名义》过审异常顺利。电视剧拍完送审时,周梅森曾跟导演李路打了招呼:“要做好删掉5集、改1000次的准备。”让人没想到的是,《人民的名义》仅十天就通过了审查。但这个“十天光速过审”的说法,被导演李路否认了。
这些坊间流传的故事和说法背后,其实暗暗反映了一种各方达成共识的大势所趋:
这个时候,是该有这么一部剧。
二
《人民的名义》热议非凡,但网上也有一些刺耳的声音,比如认为:
该剧唯一的败笔是播出平台。
这并不是少数人的疑问,知乎、百度知道中都有人专门提,《人民的名义》为什么没在央视播?而是“空降”看上去平台调性完全不合的湖南卫视?
说起湖南卫视独播剧场,印象中就是青春偶像剧、仙侠玄幻剧、狗血大妈剧一统的江山,比如“天天有喜”系列、“回家的诱惑”系列、“宫”系列等等(当然,很多人忘了,湖南台也播过《恰同学少年》、《大明王朝1566》)。
因为《大明王朝1566》的前车之鉴,很多人事先对《人民的名义》将在湖南卫视播表达了疑虑和悲观。
2007年1月8日,《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卫视首播,全剧平均收视率不到0.5%。论起低收视率的原因,除了正剧接受度的因素外,很多人认为是该剧放错了平台。湖南台的收视人群多为15-25岁的年轻女性,青春、草根、娱乐是平台风格关键词。有人认为,如果《大明王朝1566》放在央视一套播,收视结果、社会反响很可能不一样。
2014年,抗战题材剧《四十九日·祭》在湖南卫视播出,同样扑街,平均收视率0.7,远低于金鹰独播剧场的收视标准。毋庸置疑的是,《四十九日·祭》同样是部好剧,豆瓣评分8.1。
《四十九日·祭》是当年湖南台剧集编排中的一个异类,接档的是又臭又长的都市青春剧《因为爱情有奇迹》,接在它之后播的是范冰冰的《武媚娘传奇》,中间不伦不类地插了一个它。
讽刺的是,收视惨淡的《四十九日·祭》播完,接档的《武媚娘传奇》首播收视率便冲到2.28,全剧收视一直排名全国第一。这似乎是湖南台的观众们在用遥控器投票。
即使如此,几年后,湖南台还是毅然决然地买下了《人民的名义》。如今看来,电视台是大赚一票;可当初高价买剧时,是梁静茹给他们的勇气吗?不吸取历史教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回到之前的疑问,《人民的名义》并非空降湖南台,而是在湖南台的盛情相邀下,主动选择了这一地方播出平台。
普通观众都能想到的问题,剧方不会想不到。对一部生当其时的反腐题材大剧,央视一套按理是最佳的播出平台:不仅仅是收视率,更是出于对社会效果的综合考虑。
那么,为什么《人民的名义》没在央视首播呢?
当被问到这个很多人疑惑的问题时,编剧周梅森回应:“央视一直在跟踪,但央视有规定,不能超过 40 集,我们这部 55 集的戏如果剪到 40 集,我们赔不起。”
就因为这么一个狭隘的行政管理规定?网友的普遍反应是,央视死脑筋。
当然,理由绝不仅这么简单。
据周梅森透露,有购买意向的不止湖南台一家,但它最有诚意,“湖南台出价最高,2.2 亿。”
由于反腐题材的敏感性、尺度和剧集回报风险,剧方在拉投资时,在国企、上市公司、资深影视公司处纷纷碰壁。导演李路说,“接触了数十家大公司,全跑了,合同都签了,逃跑了。”最终,除了最高检、江苏省委宣传部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外,由五家民营公司天津嘉会文化、北京正和顺、上海利达影业、大盛国际、弘道影业共出资一亿(也有说法是1.2 亿),才把《人民的名义》给顺利拍了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湖南台给出的高价提案,不仅是保证电视剧不亏本,重要的是,还给整个创作方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起码不会砸手里了。
《人民的名义》采用的是现在一种流行的购剧方式,有点像电视台定制剧,意即在电视剧前期策划、拍摄阶段,电视台就圈定购买意向予以投资,而非等电视剧制作完后购买成片的常规做法。
在《人民的名义》拍摄期间,央视、其他一些地方台都来接触过。首先,剧的成本摆在这;其次,剧集题材敏感,能不能过审、顺利播出都是摆在领导面前的问题。
湖南台在这一项目上显得极有魄力。坊间盛传,湖南台购剧方负责人曾亲赴拍摄现场表示“一定要把这部剧拿下来”。据周梅森介绍,湖南台组成了一个由台纪检组长、总编室主任、购片部主任带队,六七个部门抽调的一帮以年轻人为主的、包括各个年龄层次的购片队伍,三下剧组看现场,最后决定买。
湖南台提前买下《人民的名义》首播权后,剧组的心一下定了。用周梅森的话说,(我们就)“一心一意做片子,完成我们团队该做的事情,卖片这块一把全给湖南台,一轮二轮三轮包括网络全给他们操盘。”双方各得其所。
三
今天再来看,《人民的名义》首播放在湖南卫视,应该是不可惜的。电视剧还是火了,这个平台并没有埋没它。
可惜的是央视。一部简直是为它量身打造的电视剧,它没有抓住机会,来一振日渐衰微的播剧平台影响力。
表面原因好像是“央视一套黄金档不能播超过40集的电视剧”,但让它真正错过《人民的名义》的真正原因呢,我们都知道,很复杂。
你说,电视台、制作方能预料到电视剧会播得这么火吗?我想,没有人能预料到。也因此,在作出决策的那个关口,不管是制作方顶住资金不足的压力拍下去,还是某家电视台出高价抢先购得,都是在判断的基础上作出选择,然后承受自己选择的结果。
湖南卫视是幸运的,搭上了这么一部“敢为天下先”的反腐大戏的顺风车,得以成为弄潮儿的一员、站在潮头发声。
毕竟,《人民的名义》之火,我们各方都喜闻乐见。
编辑:浅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