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课堂纪实:孩子们骂课文中的慈母是贪婪的傻子…
《慈母情深》小学课堂纪实:孩子们骂课文中的慈母是贪婪的傻子…小五《慈母情深》课文
今天给孩子们讲课文《慈母情深》,我很高兴,因为这篇课文我印象十分深刻。
还是当年那个让人热泪盈眶的故事!讲的是家境拮据的作者想要买一本《青年近卫军》,而不得不去母亲工作的缝纫机厂向母亲要钱,母亲在工友的劝阻下仍给了作者买书的钱,表现了伟大的母爱和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这篇课文选在这里是很合适的,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正出于11,2岁左右的年纪,天真懵懂而又感情丰富的他们,很容易就被文章内容所吸引,达到课文的教化目的。只不过当年是我听教师讲,如今换做我来讲给孩子们听。
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慈母情深》四个大字。只写了几个重点生词,因为我想集中精力让孩子们理解这篇课文中蕴藏着的伟大的母爱,和浓浓的母子深情。
上课铃响,我来到同学们前面。我有信心把这篇课文讲好,因为我还记着当年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和同学们都热泪盈眶的场景。现在的小孩儿要聪明机灵的多,这样浅显的关于母爱的文章,我相信他们都能很好的理解并触动,“一会儿就和孩子们一起哭吧…”我心里这样想。
“同学们,大家翻开课本,翻到《慈母情深》这一课,我先来给大家朗读一遍。”我用尽量清晰的声音,变换着不同角色之间的语调,力图把每个角色诠释好,让大家体会里面的感情。
当我读到作者想向母亲要一元五角钱买一本《青年近卫军》而又犹豫不决的时候,同学们都笑了。
我听到他们在窃窃私语
“一元五角钱都没有?”
“他妈太没用了吧?!我妈一次给我200块钱让我买电玩。”
“现在不用说一元五角钱,就是十块钱掉在地上,我连看都不看!”
我听到他们的评论,心里不禁感慨,我是理解的,毕竟现在物质条件好了,这些孩子们好多也都是第一胎,或者目前是独生子女,自然会比较娇惯一点,正常现象。
我没说什么,接着往下读。
当读到“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孩子们又开始窃窃私语了。
“他妈妈瘦的皮包骨!真难看!”
“背是弯的?他妈是不是有病啊?就那种驼背傻子!”
“灯泡烤着脸热不热啊,他妈真是个傻子!”
……
我心里有点局促,他们真的是这样想的?但我没说话。继续往下读…
……
说实话我没什么心情读下去了,就加快了语速读接下来的内容,然后进入了正题,带着大家分析课文。因为这篇课文中是有许多细节值得大家品味的。我想我读课文的时候,大家体会不到这种感情是很正常的,毕竟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结合他们自己的真实故事,真实感情,一起来体会这篇课文。想到这里,我又斗志昂扬了。
环节中我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当作者看到母亲的工作环境后,又不忍心问母亲要钱了?”同学们你争我抢,回答问题的热情很高涨…我很开心,我就知道他们都能够体会到这里面的感情,我叫了一个同学起来回答,“因为他就知道他妈不给他…”这位同学还没说完,后面有几个同学抢着说“因为他看了之后觉得他妈丢他的人,不想在这里呆着了!”
我皱了皱眉头,我已经给过他们基本是正确答案的提示,怎么还是答不好呢?一个前排的女同学一直低着头,我让她站起来回答,这个女同学很胆小并且害羞,她十分小声的说说:“因为他心里有愧疚感。”我用赞许和感激的眼神看了她一眼,示意她坐下。
我又问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作者拿到了买书的一元五角钱之后,却给妈妈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同学们还是回答积极性很高。说实话,我此刻心里有点担忧,他们是否还是丝毫没有体会到这种感情?我让一个同学来回答,果然结果不出我所料。
“他妈贪吃,早就想吃了,借此机会买了吃!”
“他妈妈今天钱赚的多,想庆祝庆祝!”
……
后面的同学回答大概如此。
还有同学说了更引人发笑的答案,接下来就是一阵哄笑。
那个沉默的女同学再一次小声说“因为他觉得妈妈太辛苦,不忍心拿钱买书了。”我再次用赞许的目光望了望她。
下课时间快到了,可是同学们好像丝毫未体会到这其中的深情,我有点着急了,我便要求他们讲一讲自己母亲的工作,问他们觉得自己的母亲辛不辛苦。
没想到大部分同学都回答“不辛苦!我妈一点也不辛苦!她可享福着呢!我妈不累!她自己说的!再说那是应该的,她不就应该挣钱给我花吗?”
我请那位女同学讲讲她的妈妈。她一开始不好意思,最后涨红了脸,低着头不说话,在我再三的鼓励之下,她开口了:“妈妈很辛苦,她自己一个人撑着我的一个大家庭,我家里有我,两个弟弟,和妈妈。她把弟弟绑在胸口前面做家务,从来没时间扫地拖地,因为她忙着赚钱养我们仨。”这样简短的几句话后,我让她坐下来了。教室里大概沉默了5秒,有同学说话了,不过是小声嘀咕:“假的吧!把一个人绑在胸口?不可能…”几个同学也开始小声嘀咕“就是,不可能!她爸爸呢?她家还生三个孩子?”
“超生!举报!”
还有五分钟下课了,我总结了全文,把重点段落画出来,给他们讲了一下中心思想,要求他们课下写一篇表现母爱的作文。可是这还不够,我感到失落,想再次尝试一下,便给他们讲了周星驰小时候因为母亲不舍得吃鸡腿,想让母亲吃鸡腿而故意装顽皮,把鸡腿弄掉,上面沾了好多灰,他便撒娇不吃了,于是这个鸡腿只能母亲吃这个故事,讲完后我没勇气再关注他们的反应,下课铃声响了,我如释重负的拿起教材,又扫视了一遍孩子们,走了出来。
我失败了,
这就是是彻底的失败吧。
我坐在椅子上,不自觉回想起当年五年级的我学习《慈母情深》时候的场景。那个场景我记得异常清晰,因为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把这篇课文读了两三遍。
开始讲课文的时候,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来读课文。课文还没读完,有的女同学早已经泪流满面,男孩子们也是神情凝重。
教师在课堂环节中请请大家来讲一下自己和母亲的故事。同学们有的讲的是自己生病时母亲背着自己去医院。有的讲的是母亲不舍得吃,把好吃的都留给自己。大家彼此分享着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深情,眼睛都红肿肿的。
我也想站起来讲,可是又觉得自己和母亲发生的事情太多了,不知从何说起。就急中生智想起了昨天刚背过的一篇作文,《不爱吃肉的母亲》,这是昨天母亲和我一起读的。
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初中毕业,她爱读书,最爱读的是《红楼梦》里面的故事,她百看不厌,情节顺手拈来。她也爱读我的作文书,看别人的故事。每当买了一本新的作文书,第一个和我分享的一定是母亲。她爱读别人的故事,在别人的人生中找到共鸣点对于一个农村妇女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我讲了这个故事以后,教师对我的故事进行点评,说母亲一定非常爱我,还说母亲不是不舍得吃肉,而是把肉留给你吃。我再次为自己编造的故事感动的痛哭流涕。
那节课班里气氛沉重又让人感动,几十个稚嫩的生命在同一个时间,为伟大的母爱而感动,而落泪,这是多么令人震撼的场面,多么可爱又懂事的孩子们!
思绪百转千回,我又被拉回现实,我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很严峻的,当我所教学的内容,被精心挑选出来的名作再也引不起孩子们的共鸣,我所教学的内容还有什么意义?
小学时代的我和我的女同学们娱乐活动之一就是交换并翻看彼此的作文书,并为此流下了不少眼泪。哪本公认最好的,它的主人会把它视若珍宝。里面的叙事写人文章引人入胜,小小的心灵随着情节激荡起伏着,写景作文语句优美,我们常常叹息着为什么自己怎么也写不出来…我们的感情被一次次的冲击着,也丰富着…当学到《慈母情深》这一课,伴随着教师细致的讲解,我们的感情上升达到了最高峰。
也许是我讲的还不够,很不够,让这些本来就手机电脑零食电玩等娱乐活动丰富,而感情体验缺乏的孩子们,对这篇课文无感甚至用讥讽的态度面对课文中的母亲。
但是我明白这不是他们的真实情感,也不是所有孩子的真实想法。如果我单独问他们,跟他们解释,他们肯定也能明白这其中的深情,甚至也会落泪。
我相信还有更好的教学方法等我去挖掘,去修炼,并更好的向孩子们传授知识。
在课堂上面目狰狞去指责母亲,胡言乱语哄笑的他们,并不是真的没良心,白眼狼。只是他们“去个性化”(指群体中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导致个人做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的集体场景中的表现。年幼的孩子由于不能坚持自我。比成年人更容易陷入无意识的状态,所以没有合理的引导,这更容易在孩子们身上体现。
这种去个性化的集体无意识,无疑是可怕的,与前一阵子被推到风口浪尖的少女跳楼,围观群众的自杀怂恿,都内含去个性化的一种毫无意识的体现。
事实上,对课文中慈母用尽全力指责侮辱的孩子们,与怂恿少女跳楼的围观者,有什么不同吗?
没有。
人性的软弱和在去个性化的场景中不自觉地放纵人性中潜藏的恶是可以通过教化来改正的。尤其是对于这些尚未定型的孩子们,教育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不随大流,多把时间留给自己,再大一点的孩子要教育他们坚持理性。这样的高品质,好习惯的培育以及养成,比什么样的调教都要事半功倍,我们不需要孩子有完美的品行,而是需要他们坚持自我,不管身处什么场景,都要守住内心的纯净,切勿乱了分寸。
我讲了一节失败的课,此刻的我也是一个失败的老师。我会好好反思,在下一次讲这一课的时候,我定要和孩子们一起为这位伟大的母亲而流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