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清明节被定为法定假日以来,这个节日变的热闹起来。祭祖扫墓的堵车现象貌似有所好转,更多的是周边游的客人出门休闲度假的场景。
作为中华儿女,龙的传人,华夏文化继承者,对于中国的历法节气,各种节日自是应该有些了解才好啊。前几天各种情人节、白色情人节那些洋日子,到是感觉“普天同庆”的样子,而这个有着至少两千年,并在历朝历代都非常受重视的节日。但是前几年如果没有“法定假日”的规定的话真心快变成“烧纸祭祖节啦”。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下这清明节的来历。
首先,作为一名地道山西“老醯儿”(老西儿),想到清明必是要先说下这首几乎国人都会背诵的唐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本是个很文艺、很活力、很运动的节日其实这杜牧是在安徽写的这首诗,只是这杏花村之名被混淆了一下。正如这诗被误解是写在山西汾阳杏花村边上一样,如今对这清明节也早已没有了正确的认识,要祭祖这个事倒是传承的不错,小时候常被学校带去给烈士扫过墓的原因吧。如今还有年轻娃娃们,说这清明节很可怕,拜托啊!不知道是不是各种神怪小说看多了,还是从小就被教导偏离啦。好吧不怪你们,是的,却是这世界变化和进步了太多。
清明这个节气,很有历史的,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当时我家乡山西即晋地,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寒食节,也叫“禁烟节”。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当然扫墓祭祖也是这个节里很有意义的家庭集团活动,
“清明”本是个很文艺、很活力、很运动的节日《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最有魅力的是清明这个节本来就寓意着万物生机和活力,而且在古代这几日就要举国放假的盛景。秦汉时期就已经有祭祖扫墓的盛行,在唐代这个文化繁荣时代里,诗人们的作品,很多描述清明的都是对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放风筝,南方还有斗鸡、蚕花会等一系列风俗节日、体育活动。古时的清明,处处是文人雅客,在青草绿柳间三五成群,吟诗作赋,投壶饮酒。不远处的林边,边上各家小姐丫鬟,的树荫下荡起秋千,欢声笑语。小年轻们则围观着谷场地里面紧张的蹴鞠村际大赛。还有一些小点的孩子,在老人家带领下,在河边放着各种风筝。这是多么美妙的场景啊。一副宋代的清明上河图里也是一样描绘着生机勃勃的河畔集市长街。
这个节日里的美食那更是丰富至极,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艾草青团、清明团子等,南方很多地方“清明螺,赛只鹅”,那里这时候是炒螺丝吃的好季节。
如今要是倡导起来,这样过清明,各种活动搞起来就是全民健身的最好契机,没事美味搞搞大比拼,再来个以文会友的诗词会、对联大赛配投壶,蹴鞠社区赛,对重振足球事业应该也有帮助。文体兴国,这才是一个美好又有文化的节日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