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战而胜
在封建时代,无论君临天下的皇帝,还是割据一方的军阀,多半“以兵强天下”。然而,“夫佳兵者,不祥之器”。刀兵凶险,是不吉祥的,不合天生万物的仁德。“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的人不轻易使用武力,只凭道德、仁慈来感化对方。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解决政治问题的最好方法。
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他的反战思想,从人道主义出发,正如三十章所指“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但老子并不是完全愤世嫉俗、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对现实、政治的深切关注,使他不能绝对否定战争,只是“不得已而用之”,从而提出以“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以丧礼处之”等折中办法,以解决人性与政治的矛盾和冲突。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这是说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古人认为左阳右阴,阳生而阴杀。“贵左”、“贵右”、“尚左”、“尚右”、“居左”、“居右”等,都属于古时的礼仪。君子,指有修养的人。上古传统,以正治国,喜欢在左边;用兵,则在右边。右属阴,用兵时,非用“阴谋”不可,攻打征伐,不使用阴谋诡诈不足以取胜。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这句话再一次强调武力是不祥之器,为君子所不用。除非万不得已,最好不要使用。作为全军的统帅,要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胸和气度。老子以此说明有道的人发动战争是“不得已”,并不是喜欢战争,而是无可奈何的心态。这种恬淡的心态与后面的“乐杀人”那样穷兵黩武的好战心态,尚武精神,兴奋激昂的精神状态是迥乎不同的。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纵然打了胜仗,也不值得颂扬。战胜了,还要到处宣扬,那是以杀人为乐,不值得提倡。“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以杀人为乐,终归是要失败的,所以,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上古讲究礼仪时,以左方为尊。所以“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就是说上将军在右,偏将在左。应该怀着丧事一样的悲痛去处理战场。“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对死伤的敌人,也要有哀痛悲伤之情。“战胜以丧礼处之”,即使战胜了,也不骄矜得意,仍要怀着丧礼哀痛的心情,来处理战后的一切。
道家学派“太上十三经”之一的《阴符经》,进一步阐述了老子的这种军事思想。其中说:“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星辰隐伏;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翻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人为万物之灵,人的心性与天地相通。“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人心不能妄动杀机,动了恶念,就与仁爱的天性相反。“天发杀机,星辰隐伏。”上天发动了杀机,便要摧残万物,狂风骤雨,日月星辰隐而不见。“地发杀机,龙蛇起陆。”大地发动了杀机,就会有地震、洪水等等灾祸。天地动了杀机虽然可怕,但人若动了杀机,更可怕。“人发杀机,天地翻覆。”人类若是发生了战争,天地都要为之变色。所以,只是人为发动战争不是好事。“天人合发,万化定基。”只有顺天应时,天人合发,才能开创万世基业。革命以后要有建设,从而迎来新局面。
本章承接前面一章,继续论述用兵之道,用兵要怀有仁慈之心,不要过度杀伐。出兵用丧礼,取胜了也要用丧礼来祭奠为战争而牺牲的亡灵,表现了老子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将老子所说的“道”,应用到军事、政治方面,从而说明传统文化中的“仁政”之道。以战止战,目的是为了阻止战争。社会上需要道德仁爱,以此来施展教化,才能传承永远发扬光大。没有推行仁政,只是以武力相争,很难使人心归顺,更谈不上社会和谐安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