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精品美文集萃
他50岁后弃笔投戎,成为唐朝史上唯一因军功封侯的诗人

他50岁后弃笔投戎,成为唐朝史上唯一因军功封侯的诗人

作者: 李多宝 | 来源:发表于2019-08-24 18:03 被阅读0次

公元747年,一首《别董大》传遍了大唐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时,李太白已经化身诗仙,酒入豪肠,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王维已然成佛,写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辋川别墅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号称“七绝圣手”的王昌龄,凭借一曲“一片冰心在玉壶”,成为“大唐流行音乐榜”上的常客。

而这首《别董大》的作者高适,风靡大唐的时候,已经43岁。

50岁之前,他穷困潦倒,甚至一度乞讨为生;50岁之后,他弃笔投戎,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一路节节高升。

《旧唐书》说他:“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成为了唐代历史上仅有的因军功而至封侯的诗人!

01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公元723年,不满二十岁的高适,怀着闻达于天下的野心来到长安。

高适出身贫寒,是靠着亲戚朋友的接济和几亩微薄的田产,才得以完成学业。但他生性豁达乐观,喜欢到处出游、交朋友,史书评价其“胸怀大志,有游侠之风”。

别人问他,家里都穷的快揭不开锅了,读书有什么用?

他的回答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有人笑话他,一个寒门子弟整天做白日梦。

他反诘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正所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但不幸的是,他终究还是落第了。

苏缨在《大唐诗人往事》中写道:“唐朝是科举的天下,科举是人脉的天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别说“屈指取公卿”了,高适连一个稍微有身份的人都没能见到。

同时,与自己年龄相仿的李白、王维等,都已功成名就,就连同样出身寒微的王昌龄,也飞上枝头变凤凰了。而人到中年的高适,依然还是一身布衣。

京城混不下去了,他就跑到梁、宋之间,一边种田谋生;一边继续苦读,等待着下一次的机会。

有时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必须向邻居“乞讨”才能过活。即便如此,他仍旧坚持躬耕苦读。

科举的失利,生活的苦难,不仅没有磨灭他的意气,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

十年之后,契丹进犯大唐,为了建功报国,高适兴冲冲地奔赴边塞,满怀豪情地写下了:“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虽然没干成什么大事,不过在这期间他写下了不少边塞诗,也渐渐有了名气。

即使人到中年,他也在用行动告诉世人:“我要奋斗!”

02

在边塞游走两年后,高适又回到中原,到处游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这期间,他又参加了几次科举,但全都落榜了。

这时候,高适已经四十多岁了。

公元747年,高适与友人董庭兰相聚睢阳,因感慨万千,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后不久,诗名远播的高适得到了宋州刺史张九皋的赏识。

于是,在他的推荐下,高适参加了大唐帝国的一次“自主招生”,获得了平生第一场功名。然后被分配到河南封丘做县尉。

高适以为,这一次他终于可以梦想成真了,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梦碎的声音。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这种日复一日的程序化工作,与他的宏图大志相差实在太远。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既要迎合上司,还要让他鱼肉乡里?

当他回家向家人说起自己的痛苦时,竟然连家人也劝他随波逐流:“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应如此。”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正直善良的诗人最无法忍受的,3年后,高适果断辞职。尽管这一年,他已经49岁了。

放弃好不容易过上的安稳生活,扔掉人人羡慕的公务员的铁饭碗。这样的抉择,对于一个在苦难中好不容易爬上岸的人来说,到底需要怎样的勇气和底气?

人到中年,需要成熟,但成熟并非毫无原则的妥协与退让。

真正的成熟,是内心的澄澈通明,有说“要”的勇气,也有能说“不要”的底气。

而高适用切身行动告诉我们,即使是个中年人,也要做一个有锋芒的中年人。

03

有人说,“写字楼里如青楼,不许楼里到白头”。

年龄是挂在每个职场中年人头上的一把剑,更别说人均寿命普遍较短的古代。

一般人年过半百了,还折腾啥,好好的颐养天年不好吗?但高适偏不,他千里迢迢跑到凉州,加入了名将哥舒翰的幕府。

唐朝的诗人,除了写得一手好诗,很多都练得一手好剑。李白算一个,高适也不差。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送李侍御赴安西》

那些年,高适读的书里除了经史子集,还有兵法修列。

从官场退下,高适刚巧赶上了安史之乱。

在大军溃败、主将投降的关键时刻,高适独自杀出重围。当着皇帝的面陈其要害,展现出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华。

此后的十余年间,他在大大小小的平叛战争中屡立战功,从一个诗人成功逆袭成一代名将。

三朝皇帝对其恩宠备至。玄宗任命他为侍御史,肃宗让他出任蜀州刺史,代宗更是让他执掌剑南,加封渤海县侯。至此,他实现了很多诗人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建功封侯。

当高适在中年路上大踏步前进的时候,李白被赐金还乡;王昌龄客死他乡;就连小他十几岁的杜甫,也守着一间破茅屋,迎来了凄苦的晚年生涯……

张爱玲说过:“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使用恰当的话,一块普通的石头可以被仔细地、缓慢地、一寸一寸地刻成一个奇妙的雕像。”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命运所有的安排,都是为了等待一场厚积薄发。

没有数十年的苦读,高适无法成为一个名传千古的大诗人;没有冲破重重艰险对理想的坚持,他也不可能完成封侯拜将的传奇。

人生最坏的结局,不过是大器晚成。

高适,字达夫。“适”的意思是“往”,“到”。名与字相互映照,就是“到而能达”的意思。以吾之名,冠吾之志。

纵使人到中年,依然锐气不减,不减的是迎难而上的自信和勇敢;不减的是不忘初心的原则和底线;不减的是矢志不移的追求和坚守。

不惧努力太晚,不畏成功太迟。所谓失败,不过就是行百里者半九十。

而年近半百的高适选择投笔从戎,最终在沙场上成就了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无非靠的是“坚持不懈”四个字。

因此,一个人最高层次的成熟,就是人到中年锐气不减。

相关文章

  • 他50岁后弃笔投戎,成为唐朝史上唯一因军功封侯的诗人

    公元747年,一首《别董大》传遍了大唐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

  • 2019-08-06不可不知的文学典故

    28投笔。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武从文。...

  • 弃笔投戎做项羽?

    表现积极才会有用武之地 反正me讨厌人生哲理 别说了求你别说philosophy 没有一点欲望变得charming...

  • 抗争

    弃笔投戎为军人, 身先士卒保家乡, 拼死杀敌护江山, 挥洒热血守国家。

  • 记毛泽东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作

    战乱仍频百姓苦, 列强入侵国家危。 布鞋青衫出湘潭, 弃笔投戎为革命。 筹备建党商合作, 大革命后屡失利。 战略调...

  • 孤篇压全唐

    唐朝最懒诗人,一生仅写了两首诗,但仅凭两首诗赢了众多诗人 说起唐朝大家最先想起的是什么呢?是唐朝出现的历史上唯一的...

  • 成语典故!不管了看看再走吧…

    1、投笔:《后汉书》 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 近代风云——枭雄,蒋介石

    传闻,辛亥革命时,一位24岁的少年跪在自己母亲的面前。请求加入革命军,这个人正是蒋介石。 志向远大,弃笔投戎 ...

  • 这也是唐朝

    历史上的唐朝和诗歌里的唐朝是两个概念。 现代人的唐朝是诗人的唐朝,唐朝是诗人生长的土壤,也是被诗歌照亮的天空。上至...

  • 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揭示了致良知的精髓

    唐朝诗人王维的诗以空灵之美冠绝当时,因多首诗作入选中小学课本,也成为我们最熟悉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不像杜甫忧国忧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他50岁后弃笔投戎,成为唐朝史上唯一因军功封侯的诗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vq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