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上个月,我和一家县公司的几位同事一起参加一场演出活动。节目的主创人员是县公司同事,领队和后勤保障等是我这边负责。节目被选中确定参加后,我们就开始认真筹备,相关费用也说好由我这边市公司报销。
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节目演出效果杠杠滴,但回来报销时却开始让人烦恼了。
首先,在报销审核时,被提出相关费用得在所在公司报销,即县公司人员费用在县公司报销,市公司人员费用在市公司报销。这样导致:一是县公司主创人员觉得表演前后口径不一样,会心寒。后来经沟通,此次县公司成本费用不给予考核,才勉强接受,但已有疙瘩。二是县公司报销需要增加工作量,原本他们是全身心投入演出,我这边负责支撑保障,如今就变成他们两边事情都要做,也会有厌烦情绪。
其次,在如何报销时,也有一些标准要求。记得我交待同事A具体对接支撑。然而,一个月了,这项工作仍然没有眉目。同事A告诉我:“我已经把两种方法都告诉他们了,具体要哪种他们再定。但我今天问他们经办时,经办却说没人告诉他怎么做。”相反的是,在我联系这家县公司负责人时,她却告诉我:“同事A说的方法不实用,我们已经按实际在走报销流程了。”两个人的话,大相径庭。
最后,县公司还告诉我,她忙得不可开交,还在一线跑,有个环节材料希望我帮忙下。我答应了。
无独有偶,今天有一位县公司同事问我:“今年的学习材料还未收到,听说以往都是市公司有来的时候顺便带下来,如果这周有来,可否请工作人员顺道带过来?”这件事也是同事A经办,我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我都群里通知过了,让他们有来市公司开会的时候,过来办公室领下。”
孰对孰错,先不较真。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真出了问题,各打五十大板。但是如何避免呢?还是要提高沟通的有效性。一是反复确认,单向的通知、听说,不算沟通,哪怕是同一句话,说的人与听的人,理解也会不尽相同。二是文字传递,可以尽量地减少误解、歧义。三是结果导向,不管如何沟通,重点是促成目标任务达成,特别是还没有出结果的时候,要持续跟进,反复沟通。如果双方都想着自己没错,明哲保身,那么最后延误的只能是工作。
因此,我们在观察同事时,不能仅仅看他少犯错、不犯错,更重要的是在系列工作中,他是取到积极、协调、推动作用,还是没作用或反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