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理论背景(第二周)

理论背景(第二周)

作者: 竹又 | 来源:发表于2020-10-07 17:16 被阅读0次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背景

第一,解剖市民社会的需要。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对黑格尔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批判已经达到这样的结果,即法的观念和国家的形式植根于物质的生活关系中,亦即植根于“市民社会”中,从而明确地提示了解剖市民社会的必要性。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天才的大纲”)提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概念,从而促使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成为必需。1843年10月底,马克思迁居巴黎,此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政治经济学的广泛研究中。

第二,马克思从法国获得的精神财富。马克思对法国革命的兴趣浓厚、费尔巴哈的“高卢—日耳曼原则”的影响以及同亨利希海涅的密切交往,使法兰西思潮对马克思产生了重大影响;法国的流亡生活又为研究这些思潮提供了直接的材料和广阔的机会。同时,马克思还热心研究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最后,法国的精神园地中到处是社会主义的萌芽。

第三,哲学世界观的要求。马克思意识到,对当代世界的批判不仅是理论问题,还是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现实问题,其中心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这些问题又被归结为私有财产的内在矛盾。马克思在《前进报》上意味深长地把德国无产阶级称作欧洲无产阶级的理论家,把英国无产阶级称作它的经济学家,而把法国无产阶级称作它的政治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以上理论要求的实际表述,是各种新思想的酝酿的成长,是通过这些思想材料的冲突和集结,去探索和把握世界观的全新创造。

1. 市民社会: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思想家用来表示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的术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也曾使用过这一术语,一般指资产阶级社会,有时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论背景(第二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wf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