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志
【书评】譬如昨日死,譬如今日生|浅析《斜阳》中太宰治关于“蛇”的

【书评】譬如昨日死,譬如今日生|浅析《斜阳》中太宰治关于“蛇”的

作者: 过期白糖 | 来源:发表于2020-02-11 16:27 被阅读0次

    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个问题。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日本便一直有私小说的传统,也就是凡是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的写作手法,均可以成为私小说。其中,太宰治的作品历来被称为是私小说的典型之作。

    在太宰治的短暂的十五年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三百多篇作品,其中大部分是以私小说的形式创作,反映着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他出身贵族却不得不在时代中没落,他既无法回到旧时代,也无法融入新时代。于是,写作成为了他的自我救赎。他也不负众望,用独特的自谑手法,剖析自己,剖析他人,剖析社会,揭露当时战后的萎靡,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景。

    在这其中,《斜阳》是他众多私小说作品当中的经典之一。他以女性独白体,并用第一人称寄托自己的思想和希冀。讲述了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的冬日,由于贵族的日渐没落以及战后身份的转换,和子一家不得不变卖家产,辞退女佣,从养尊处优的老宅子搬了出来,住进乡村小屋的故事。母亲和弟弟因为接受不了身份的转换最后都走向死亡,而坚强的女儿和子却同命运抗争,坚持到了最后,获得了重生。

    《斜阳》整体文笔轻柔优美,结构自然,阅读时就像真的有一个女人在你的眼前婉转自述,让人想不到这样细腻的手法是出自身为男人的太宰治之手。

    其中更让人值得注意的是,文中“蛇”的频繁出现贯穿始终,留给读者许多的遐想空间,也让人们多年来解读甚多。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太宰治在蛇的身上映射着故事主人公的心理,是一种象征和比喻。

    同时,他把对于“蛇”的描述,分为“现实的蛇”与“心中的蛇”,以递进的形式结合着情节的发展,让读者可以随着人物去思考着这个“生存与死亡”的万年命题。

    现实的蛇与死亡有关,犹如母亲所代表的旧传统,终将走向灭亡

    “现实的蛇”在《斜阳》之中一共出现了三次,每一次都与“死亡”有关。

    第一次蛇的出现是十年前,在父亲临终当天,母亲在父亲的枕边看到一条黑色的带子。就在母亲想要拿起来的时候,却发现那是一条黑色的蛇。

    然而就在发现蛇之后不久,父亲便过世。紧接着就在父亲去世的当晚,和子又在庭院中见到了树上爬满蛇的奇观。

    “与其说是讨厌蛇,不如说变得敬畏蛇了——就是说,对蛇抱有敬畏之心了。”

    由于亲眼见证丈夫死亡时蛇的出现,所以从此以后,母亲对于蛇充满敬畏和恐惧,就像是对于旧的传统的敬畏。因为在封建社会的日本,丈夫象征一家之主的权威,象征着贵族的权威。如今丈夫去世,权威倒塌,母亲心中一直坚信不疑的那些传统开始动摇,她心中的恐惧已经滋生。

    第二次蛇的出现,是在搬家后。和子闲来无事,同孩子们烧蛇蛋后又给蛇蛋办了一场葬礼。然而几天后,和子和母亲就在庭院中见到“一条纤细、高雅的蛇”,母亲断定这条蛇是寻找蛇蛋的母亲。

    当时的母亲是脸含着怒气的,因为她对于女儿之前不敬畏的行为感到生气。而此时,和子面对微怒的母亲,感觉自己像是看到了那条高雅的母蛇。

    “我忽然觉得母亲的脸庞与刚才那条悲伤的蛇好似有些相像。”

    这里的暗喻就象征着母亲对于这样的新旧转换是一种不得不接受的矛盾心理。贵族的没落,使得她不得不变卖家产,搬到农村居住。身份的转换又使得她殚精竭虑,内心日日受折磨。

    家庭与社会的变故,又使得蛇一次次和死亡挂钩,母亲其实在内心明白,旧的传统已经慢慢死去,自己已经不再是当初的那个贵妇人。

    第三次蛇的出现,是母亲在去世的前几天,她对和子说自己梦到了蛇。

    “我做了一个梦。”

    “是吗?什么样的梦?”

    “我梦见蛇了。”

    我不禁吓了一大跳。

    “檐廊下面放鞋的石板上,现在应该有一条红色斑纹的母蛇,你去看看吧。”

    和子按照母亲的描述去寻找,果然发现了那条高雅的母蛇。巧合的是,母蛇出现后,母亲便优雅死去。

    这里的死亡没有悲伤的气息,太宰治用“双颊像蜡一样光滑,薄薄的双唇好像仍含着微笑。”来描写逝去的母亲。她认为死去的母亲犹如“圣殇中的圣母玛丽亚”,因为此时的母亲已经接受了命运和时代的安排,也展现着太宰治内心隐约对新秩序的期盼。

    现实中蛇的出现使得母亲日渐衰败,而母亲的疾病与衰老,暗示的便是当下社会贵族的没落与新秩序的即将建立,而后的死亡则象征贵族的终结,以及预示着旧传统终将会走向灭亡。

    心中的蛇推动着和子一步步反抗,犹如和子所代表的革命,终会迎来重生

    “心中的蛇”是本书的关键人物——和子,其内心转变的推动者。

    当她不小心在餐桌上对着美丽的母亲说出“美人命短”这句话的时候,感到非常的后悔,她认为自己是在诅咒母亲。

    “内心深处仿佛钻进了一条会缩短母亲寿命的小蛇,厌恶的不得了。”

    此时的和子对于母亲所代表的旧传统还是服从的心里,对于自己不小心萌生的反抗意识感到内疚与厌恶。

    然而就当她见到蛇蛋的母亲时,她看着自己母亲微微发怒的脸,开始觉得内心深处的那条小蛇已经变成了丑陋的蝮蛇。而且她潜意识中认为心中的这条丑陋的蛇会在某个时候,咬死母亲这条美丽的蛇。

    太宰治将此处和子即将觉醒的反抗意识比喻成丑陋的蝮蛇,把母亲的旧传统比喻成为美丽的母蛇。因为在当时的日本社会,革命是不被允许的,而旧的仍旧受人推崇,这里的描写暗示的就是新旧交替的必然性。

    “母亲虽然装出很幸福的样子,身体却一天比一天衰弱,而我的腹中栖息了一条蝮蛇,它不惜牺牲母亲而茁壮成长着。”

    跟母亲的日渐衰弱不停,和子快速的适应了身份的转变,开始像乡下丫头一样劳动。劳动给她带来了充实,并且在内心深处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她认为: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

    所以才会说“我觉得体内的血已经开始变成黑红色”。她认为自己是在吸取着母亲的元气强壮起来,其实是内心那份蠢蠢欲动的革命在生根发芽,她开始萌生了反抗命运反抗传统的心理,她想与旧的社会道德宣战以重获新生。

    这份革命之心给了她勇气,她认为束缚人的道德就应该冲破,与其道貌岸然的颓废与忧伤,不如想尽一切办法活着。而破坏旧的阻碍就是当务之急,她迫不及待地想迎接建立的新秩序。

    所以,在母亲去世前,即使见到了那条高雅宛若母亲的蛇,她也变得平静如水。

    “自从看到那条蛇后,我的心情反倒穿透了最深层的悲哀一般平静下来,不知这么说是否妥当,变得宛如幸福般淡定了……我恍惚看到榻榻米上有一条在挖洞的怀了孕的蛇。”

    在母亲去世的那天,和子意识到旧的传统已经死去,她必须生存下去,必须与这个世间残存的旧道德抗争下去,哪怕苟延残喘,哪怕万劫不复。

    太宰治对于和子心中的蛇变化的描写——从小蛇,到蝮蛇,再到血都变成蛇血的暗红色,再到最后恍惚见看到有一条正在挖洞的怀孕的母蛇。都是在暗示蛇推动着和子的反抗,而她反抗的行为就是怀上心爱的人的孩子,就犹如怀孕的母蛇一样,只有以这样迎来新生命的方式,才能让她真正感受重生。

    这种与有妇之夫生子的道德败坏的行为,就是和子对旧传统的反抗方式。在当时的社会,她这样的行为如同是无底的深渊,和子也深深的知道,自己必须走这一趟险路,必须与旧的传统道德碰撞,才有可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她用顽强的生命力去勇敢地抗争,撞破生命的隔膜。她知道,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向死而生,而这一次又一次的革命背后,是更广阔光明的新世界。

    太宰治

    太宰治之所以用“蛇”来作为意象表达,源自于对《圣经》的热爱

    左古纯一郎:如果无视《圣经》与太宰文学的关联,那么说理解太宰文学是不可能的。

    太宰治的一生热衷于阅读《圣经》,然而他并非是基督教徒,只是在用自己的思想来理解《圣经》。

    因为他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使得他对于圣经也有着独特的解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与片面性,但是却多了一份来自太宰治精神世界的那份纯粹。

    “驯良如鸽,灵巧似蛇”是太宰治在全文中引用最多次的话,并且文中的和子多次用来形容自己。

    这句话出自《圣经》马太福音10章16节:耶稣对他门徒说“......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

    太宰治用了整整三年读完马太福音,可见他对于《圣经》的热爱程度。他深受《圣经》中的“爱人如己”的影响,以至于他对弱者充满了同情和关爱,所以才会将《斜阳》中这个战后的没落贵族们,他们的心理刻画的入木三分。

    他美化母亲的死亡,赞扬和子的顽强,虽然不认同自我放逐,但是从文中对于弟弟信件中可以看出太宰治对于边缘人也是充满了同情怜悯之心。

    同时,因为自己曾经的身份和参加过左翼的经历,他认为自己是有罪的,所以他又依靠《圣经》来摆脱自己的“罪意识”。又由于蛇在《圣经》之中是邪恶的象征,是上帝的敌人。蛇引诱人类背叛了上帝,让人类拥有了性爱和智慧。太宰治才会屡屡利用蛇的出现来预示书中人物的生死,以及引诱推动和子走上重生之路。

    写在最后:

    “上帝杀死了我一次,然后又唤醒我,让我变成了与昨日不一样的另一个我。”

    其实,太宰治的真实目的是在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歌颂解放,歌颂和子这样独立自主的女性和她向死而生精神。

    他用自己的所见,描写了战后日本人民的危机感和对未来恐惧的不安之心,犹如一条条丑陋的蛇栖息在人们心中,腐蚀人们的血肉。

    而在这份不安之中,有一束微光升起,那就是勇于革命的和子。她渐渐与栖息在心中的蛇融为一体,接受来自“蛇”的引诱,反抗旧道德,并且获得新生。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蛇,可以看作是太宰治对话世界的窗口,生存还是灭亡?太宰治最终选择了——生存。

    ——END——

    参考资料:

    太宰治·《斜阳》

    蔡超·《斜阳》与太宰治的基督情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譬如昨日死,譬如今日生|浅析《斜阳》中太宰治关于“蛇”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wu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