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回望吴哥

回望吴哥

作者: 若水RS | 来源:发表于2021-11-06 10:50 被阅读0次

                 

                          文/图:若水

带着一本书去吴哥

     

        我行走过的地方不算多,之前最让我回味的是古罗马,现下,添了个吴哥(Angkor),一个与我物理距离和心灵距离更近的地方。

        前些日子,应同学好友虹之邀,我毫无犹豫,带着蒋勋先生的书 ——《吴哥之美》,去了神往已久的吴哥。在一处处撼动灵魂的千年废墟里,历经了一场无比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心灵涤荡。

        初识吴哥,时间要回溯到十多年前。一天,带儿子在老省博看一个画展,不期意间看到旁边一个展厅在展览”高棉的微笑”。展厅入口处,悬挂着巨幅佛头像,低目垂眉,静定微笑的脸。虽然当时对此文明知之不多,但仍依稀记得,看到那头像时,心中隐有所动,于是带着儿子走了进去。当时展览的方式主要是一些大尺度的照片和文字解说,长卷似地悬挂于展厅四壁。这,应是吴哥第一次在我脑子里留下印记,也应算是我与吴哥结下的初缘。

        三年前,捧读蒋勋先生的书 ———《吴哥之美》,一下就着迷了。蒋勋先生用他充满智慧的灵性与领悟,娓娓道来吴哥之美,诠释着吴哥之美带给人心灵的开示与力量。从初识吴哥到拜读蒋勋先生的书,约么十载光阴逝去,历经过多一些世事甘苦咸酸的我,对“吴哥之美“有了一种触及心魂的感动和解悟,切切向往之情,一直萦绕心头。这,应是我与吴哥的第二次缘分。

        吴哥,于我而言自是一个宏恢重大的命题。以我的才疏学浅、慧根浅薄,拙笔言轻乏力,又怎能如心所愿地道出“吴哥之美”及其带给我的美的感官享受、美的心灵启迪和美的无量教化!

        然而,“吴哥之美”实在太“美”,分量太重,感我太深,不倾吐一下,心难以安。遂奉以虔心,勉力而为,在两千多张照片中,忍痛割爱,择挑遴选,辅以拙笔,从“信仰之美”、“雕刻之美”、“废墟之美”、“建筑之美”、以及“造化之美”五个维度,来肃穆回望那热带丛林中、荒烟蔓草断壁颓垣里的“吴哥之美”。

巴扬寺的佛像

        现存吴哥古迹群位于柬埔寨暹粒市东北部,始建于公元802年吴哥王朝开国初期,前后耗用400余年建成,共有大小各式建筑600余座,分布于约45平方公里的热带丛林中,绝大部分为寺庙或宗庙建筑,宗教信仰是所有遗迹的灵魂,印度教和佛教交叠竞现,教人目眩神迷、惊叹不叠、震撼迷思。

        吴哥王朝早期信奉印度教,十一世纪晚期1181年后,国王Jayavarman ⅤⅡ(阇耶跋摩七世,其中,varman是宝座之意,Jaya才是国王的名字)在位期间,改信大乘佛教,国势达到巅峰,闻名于世的“高棉的微笑”即修建于此期间。1431年,吴哥王朝被新崛起的暹罗族(泰国)灭亡,南迁至金边建都,故都吴哥因此荒废,在繁茂的热带丛林中,渐渐坍塌、沉埋,辉煌鼎盛了四、五百年的吴哥文明,终至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之中,直到四百多年后的1860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凭着一本书,在丛林中发现了它,才得以重见天日,震惊世人,成为世界七大文明奇迹之一。

        那么,那是本什么书呢?那是一本中国元朝人周达观写的书——《真腊风土记》。话说元贞元年(1295年),元成宗铁穆尔可汗派遣周达观带领使节团出使真腊国(今天的柬埔寨),在那里停留一年后回到中国,而后著撰《真腊风土记》,从政治、生产、宗教、舟车、建筑、婚嫁、服饰、饮食等方面,对当时的吴哥王朝做了非常详实的观察与记录,共8500字、40则分类,是迄今为止研究吴哥文明唯一的文字史料,吴哥王朝自身对自己的历史并未留下文字记载。此书于1819年被法国人雷穆沙翻译成法文,于是,就有了如前所述吴哥遗迹的重见天日。

        因为柬埔寨国力不济,自身无力维护维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呼吁下,古迹群由世界诸多国家认养,如: 吴哥寺(Angkor Wat)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整修维护,客拉凡寺(Prasat Kravan)由法国认养,罗洛斯(Roluos)遗址的三个寺庙由德国认养,塔普伦寺(Ta Prohm)由印度认养,巴扬寺(Bayon)由日本认养,塔高寺(Takeo)等三个寺庙由中国认养。

吴哥日出

       

        到吴哥,究竟看什么?展现眼前的,多是废墟,残破不堪……

        吴哥之美,美所何在?

        身心沦陷在吴哥遗迹废墟里,脑子里不断跳出《牡丹亭 · 游园惊梦》里的唱词: “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极度的繁华,凄绝的幻灭,永恒的微笑,静定的力量……

信仰之路

       

        且慢,先以我的初浅所知,略微准备一点印度教基本知识,以更好地理解、欣赏和感受吴哥遗迹的内涵与灵魂。

        印度教是多神教,有三个主神,为梵天(Brahma,亦译为婆罗门)、湿婆(Shiva)和毗湿奴(Viṣhṇu),梵天是世间“创造”之神,湿婆是“毁灭”之神,毗湿奴是“护佑”之神。

        印度教还有很多很动物神,比如, 蛇神(Naga)、鸟神((Garuda)、牛神(Nandi)等。印度教生命诞生故事“搅动乳海”神话中,搅动乳海的就有巨大无比的蛇神。吴哥遗迹里,所有围栏的造型就是一条条巨型蛇神,蛇头通常有七个。

        印度教崇拜山,认为世界中心为一座山,名Sumeru(须弥山),山有五重台(佛教里的五台山便与此有关),因此可看到吴哥遗迹庙宇都建有高高的五层台基,便是“须弥山”的象征。

        印度教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神与人一样也有配偶。湿婆神的配偶叫乌玛(Umā,象征光明、美丽),毗湿奴神的配偶叫吉祥天女(拉克希米(Lakshmi,象征幸福、吉祥))。

        然后,每个神都有自己的坐骑,坐骑分别是一些动物。比如,湿婆神的坐骑是牛(Nandi),毗湿奴的坐骑是鸟(Garuda),佛教里叫金翅鸟王,这些动物自然也是法力超高的神。

        还有一个重要女神阿普莎拉(Apsara)。乳海被搅动时,翻溅起一朵朵浪花,浪花里诞生出美丽的女神阿普莎拉,常常右手持莲花,左手在肚脐眼处捏一个莲花苞,象征着生命的诞生。

        这些神在吴哥遗迹的建筑与雕刻中随处可见,是当时吴哥人信奉、敬拜、供养的心灵之神。

女神阿普萨拉

                —— 信 仰 之 美 ——

        信仰,是吴哥遗迹群的灵魂。

        吴哥王朝所有的文化都建立在“神王合一”的基础上。知晓这个,或许有利于我们理解吴哥遗迹的文明内涵,领悟“吴哥之美”。

        吴哥遗迹群主要以庙宇建筑的具象形式遗存和惊现于世人,而所有庙宇建筑无不以印度教或大乘佛教信仰为灵魂而建造,从建筑布局、方位朝向、建造用途到无处不在的精心雕刻,一切的一切,全都离不开信仰这个魂灵。早期的印度教和中后期的大乘佛教的教义与故事,在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建筑回廊、墙壁、屋顶、梁柱、门楣、门框、窗沿、基座、坛城、围墙等处,被生动活泼、或稚拙或娴熟、或粗狂或精致地雕刻、述说,精美绝伦,并且,这样的信仰一直根植于即使贫穷落后、却依然乐观豁达的吴哥人生活中。

        行走吴哥五天,我看到即使三、四岁的小孩,当接到游客送的糖果时,全都懂得双手合十以示感谢并祝福你。在塔普伦寺、吴哥寺和入住的酒店等处,遇见了好几对正在拍婚纱照或举办婚礼的新人,男女双方,无一例外全都一袭传统服饰,双脚遵从传统赤裸着。在黄昏的客拉凡寺,巧遇一场婚礼正待举行,庙前平地上,按其风俗摆放着好多好多静待点燃的蜡烛,现代的灯光照明与场景渲染中,传统习俗与宗教信仰分明可见……

        如今的柬埔寨,虽然还很贫穷落后,但以我所看到的吴哥人,无论是给我们提供交通服务的TUTU车小伙,还是开着自装“宝马”LOGO的Car司机,无论是旅游景点做小生意的摊贩,还是骑摩托车飞驰的路人、亦或游荡在景点的小孩,无论是相对丰实健全的人,还是贫困残障的弱者,他们的脸上,绝大多数洋溢着的是笑意、乐观、大方和友善,面相平静,眼神纯和。他们拥有的,比我们少之又少,但同时拥有的又比我们多之又多。他们好像不如我们那么着急、那么匆忙、那么焦虑……回想起来,真真令人感动、佩服和思量。

        您看,即使法国殖民柬埔寨90多年,然而殖民过后,柬埔寨还是自己的柬埔寨。以我所见、所了解,强大的法国殖民并未能改造柬埔寨的文明,柬埔寨人如今的生活习俗习惯、生命的血液气质,都还依然故我。

        我行走着,观察着,思忖着。我想到了印度。印度也曾经被英国殖民多年,殖民过后,除了印度人多会了一门语言外,印度人的精神领域似乎也基本还是印度的。

        这一切,因何而故?以我有限的认知,窃以为,信仰是根柢。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国度与民族,思想与灵魂是坚不可摧的。强权与盗抢可以虐夺物质、凌辱身体,却绝对无法虐夺精神,无法凌辱和摧毁拥有坚定信仰的、高贵的灵魂。

        我虽非宗教信徒,但我深信信仰的智慧与不可思议的力量,真正的信仰,会带给人真正的智慧。有真、正信仰的人,是幸福的。

远眺巴扬寺

        巴扬寺(Bayon),震惊世界的“高棉的微笑”。一百多尊(原有两百多尊)四面佛,每一张脸都是一幅千年不朽的微笑,从十二世纪笑到现在,一种无可言喻的、静定的力量,无声地述说着属于她的凄美与现实的苦难,诉说着静谧伟大的文明艺术与血泪斑斑的残酷杀戮,诉说着鼎盛的繁华与凄绝的幻灭,天堂与地狱、存与亡、生与死,无情地交织在一起,让人唏嘘喟叹、仰天惑问、闭目禅思……蒋勋先生叩寻道:“美的意义何在?文明的意义何在?人存活的意义何在? ”

        金刚怒目,不如菩萨垂眉。

高棉的微笑 巴扬寺 巴扬寺

        在吴哥寺Angkor Wat)、班蒂斯蕾(Banteay Srei)、崩密列(Beng Mealea)等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小沙弥,他们在专门的学校学习,是吴哥信仰的传承人。

吴哥小沙弥

        涅槃寺(Neak Pean)。这里“涅槃”二字仅为音译,非佛教中意。涅槃寺相当于当时的医院,用现代话说可称为“药浴”,其实更多的是安慰病痛的心灵,阇耶跋摩七世在位期间所建,当时修建了一百多所这样的医院,这个经历了太多惨烈战争的国君,特别悲悯人间疾苦。

涅槃寺

        吴哥印度教信仰有着特殊的原始生殖崇拜。遗迹中,四处可见象征男女生殖器官的造型(比如下图)。圆柱型“林珈”(Linga)象征阳具,方形水槽“优尼”(Youni)象征女性生殖器官。

生殖崇拜雕塑

     

吴哥寺里精美的佛雕像

        现在的吴哥人,物质虽不富足,但看上去依然开心快乐。这是给我们开自装宝马LOGO的Car司机小伙。注意到了吗?他举起的不是剪刀手,是他们那里特有意义的手势吗?我忽然明白了,那是莲花苞!生命女神阿普莎拉手捏的莲花苞哦!

给我们开突突车的小伙子

        吴哥寺引道上卖粽糖水的女子,看她笑得那个灿烂,真让人羡慕。回来后,我发现她与蒋勋书里的那位(右侧照片)真的很像,看上去拍照背景也为同一地方,如果当时注意到了,一定要拿出随身带的书,请女子自己确认一下。从她脖子上挎的相机看,现在她开拓了新业务——为游客拍照。比对一下照片,是不是同一个人呢?

卖粽糖水的吴哥女子

      洞里萨湖(Tonle Sap Lake))景区终点的泊船上遇见的男孩,他们送游客到此,非常大方、灿烂地面对我的镜头,一清如水的纯透,划着简陋的船离开的时候,还频频向我挥手告别,让我心生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洞里萨湖遇见的帅男孩

       

                —— 雕 刻 之 美 ——

        看过不少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众多雕刻与雕塑的我,面对吴哥遗迹群的建筑雕刻,仍然震惊不叠。

        据考证,吴哥的雕刻大致在公元881年以前为砖雕,其后开始出现砂岩石雕,罗洛斯遗址的巴孔寺,是迄今所知的吴哥王朝第一座用砂岩石块代替红砖的寺庙,石雕从此诞生。

        在无处不在、精美玲珑的吴哥雕刻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哥寺(俗称“小吴哥”)回廊的两部印度史诗神话故事及吴哥王朝人间历史浮雕、班蒂斯蕾繁复细密无微不至的红色砂岩石雕、以及巴扬寺的庶民生活浮雕。

吴哥寺回廊浮雕

        吴哥寺回廊墙壁上的浮雕长达800多米,如中国绘画里的长卷,雕绘着美丽的神话故事和人间历史,是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雕刻艺术珍品,两部印度史诗《罗摩耶那》和《摩诃婆罗达》中的神话故事为浮雕的核心内容,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印度教创世纪神话”搅动乳海”故事也赫然壁上,左边是88位魔力巨大的阿修罗,右边是92位善神,双方正在拼力拉扯一条巨蛇,巨蛇缠绕在曼陀罗山上,山坐落在巨龟背上,毗湿卢神在中央俯视,湿婆神、大梵天都来了,猴王哈奴曼也敢来给善神帮忙,巨蛇搅动,乳海浪花飞溅,生命女神阿普莎拉从浪花中诞生、升飞起来(此刻会联想起希腊神话里的维腊斯女神吧),海中各种动物都开始了生命……

        人间历史浮雕内容则为十二世纪吴哥王朝国君Suryavarman Ⅱ(苏利耶拔摩二世)时期的宫廷生活及出征打战的情景。苏利耶拔摩二世端坐宝座,手持拂尘,头戴宝冠,侍从卑女手持华盖羽扇环绕两旁,华盖多达15张,贵族的威仪、服饰、步辇以及树木鸟雀等,无不栩栩如生,活脱可爱,是考究12世纪吴哥王朝鼎盛时期统治者宫廷威仪与贵族生活极其宝贵的资料。

        让我们来略窥一下那些令人唏嘘震惊的雕刻艺术吧。

        下图是善恶两神拉扯巨蛇“搅动乳海”故事的雕刻局部,以中间的毗湿奴神为界区分善恶之神,画面右边为92位善神,可见猴王哈奴曼也来参战斗斗恶魔;画面左边为恶魔阿修罗幻化出的88位恶魔。

吴哥寺浮雕局部——搅动乳海

      下图右侧:  “搅动乳海”故事的中间画面,为须弥山、龟背、妣湿奴神、湿婆神、大梵天(右侧照片);左侧:上为苏利耶跋摩二世端坐宝座上,下为皇后坐着轿子出行,据说轿子是一种织毯。

吴哥寺浮雕局部

      下图: 上为吉祥天女(Lakshmi),带来幸福与吉祥的女神;下为 “俱卢”族和“般度”族两大家族战争场面。

上:吉祥天女  下:俱卢般度大战局部


班蒂斯蕾(女皇宫)红色砂岩石雕

        班蒂斯蕾,是一个敬献给湿婆神的神庙,旅游中更喜称其为”女皇宫”,因法国考古学家刚发现它时,见寺庙玲珑不大,特别是很多门的尺寸大大小于常规,并见有很多婀娜漂亮的女子雕像,于是误以为是当时国王妃嫔的住处,遂称其为“女皇宫”,其实不是,而是敬奉湿婆神的神庙。

        这个神庙,以精美极致、细腻繁复、玲珑华美的红色砂岩石雕而为世人惊叹。门楣顶端,湿婆神抱着配偶乌玛(Umā),坐在须弥山上,恶魔拉伐那幻化出无数个头颅和手臂,大地震动,狮子、猴子、大象奔跑躲避,神鸟飞向四面……雕刻的精致细腻程度,简直堪比织毯,如此文明高度,可见一斑。

班蒂斯蕾精美雕刻 班蒂斯蕾精美雕刻


巴扬寺庶民浮雕(这里拍得不多,但不应缺掉这个重要内容)

          统治者建宫立庙做雕刻,一般都是为自己歌功颂德、立碑树传,极少有在自己的陵寝寺庙墙壁上为庶民生活留驻印记的,而阇耶拔摩七世君王是个例外。大概因为他经历过多年惨烈战争的缘故吧,晚年的他,似乎更向往冥想一个没有厮杀流血的世界,更关注在意庶民的生活,他在巴扬寺四周的墙壁上,使雕刻从印度教诸神的故事转向了人间,转向了庶民生活,有陶工拉胚、斗公鸡斗野猪娱乐的,有卖鱼下棋的,还有妇人生孩子的,生动活泼,趣意盎然。只可惜因为此处为我们的首个造访之地,还没有观瞻经验,主要画面没能拍下来,留待下次吧。

巴扬寺浮雕


客拉凡寺砖雕

        客拉凡寺的毗湿奴神砖雕像。左边的头戴宝冠,手持法器,端坐在神鸟迦鲁达肩上;右边的为毗湿奴大神立身像,幻化出多个手臂。

克拉凡寺砖雕——毗湿奴神

        客拉凡寺的吉祥天女砖雕像(毗湿奴神的配偶),印度教里带来“美丽”与“吉祥”的女神,下方旁边的是供养人。

克拉凡寺砖雕——吉祥天女

象台砖雕

        象台是当时的阅兵场,属于行政中心的一部分。据考证,台基上原有木构房屋,在岁月与战火中,早已灰飞烟灭。象台台基立面布满着大象、以臂撑天的力大无比的神等多种形象的砖雕。大象是吴哥人心中非常敬重的神。

象台浮雕 象台浮雕


无处不在的各种雕刻

        门楣上、立柱上、坛基座上……雕刻几乎遍布建筑的任何部位,雕刻的内容全部与宗教信仰或神话故事有关。

门楣浮雕 处处都是细腻精美的浮雕 栩栩如生的浮雕

                —— 废 墟 之 美 ——

        废墟,美吗?

        满城的古罗马废墟,让我回味最多,慨叹最多,感动最多。

        吴哥遗迹群,大多是废墟。

        蒋勋先生说:“为什么一直到此刻,使我错愕悸动的,其实是那一片片的废墟?”、“吴哥使每一个人走到废墟的现场,看到了存在的荒谬,或许惨然一笑。”

        废墟,让我们看到存在、看到消亡、看到幻灭,看到一切事物的存、住、坏、空,看到时间无可抗拒的力量。

        废墟,让我们看到之后,若有所思,思有所悟……

        废墟,有废墟的美。

        废墟,有废墟存在的意义。

        崩密列(Beng Mealea),一个建成不久便坍塌、如今已彻底荒凉的神庙,原来也是供奉湿婆神的。荒烟蔓草,让人百感唏嘘……

崩密列

        巴扬寺的断壁颓垣与残砖断瓦。

巴扬寺

        卜力坎寺(Preah Khan),满目疮痍,有一种道不出的力量与感染力,是我尤其喜欢的一个地方。

卜力坎寺骑在墙头的大树

卜力坎寺的断壁残垣

        塔普伦寺,阇耶跋摩七世为纪念他母亲修建的一座寺庙。残砖断瓦,坍塌破败,盘缠虬结的苍天古树,与废墟共存亡,震撼着每一位来者。

塔普伦寺 塔普伦寺的苍天大树

        巴芳寺(Baphuon),周达观书里称之为“铜塔”,但原因尚无法查考。

巴芳寺 巴芳寺甬道旁

         

                —— 建 筑 之 美 ——

        如果说,信仰是吴哥遗迹的灵魂,那么,建筑便是那灵魂的载体。

        吴哥遗迹群大大小小的庙宇建筑600余座,每一座建筑都是伟大的建筑艺术珍品。无论早期的砖构,还是后来的石头建构,无一不美得令人惊叹。门、檐、窗、门楣、坛基、梁柱、穹顶、回廊、引道、中厅,每一个构件,每一个部位,每一种布局,无不蕴藏着吴哥文明的信仰与灵魂,简直就是一部用建筑语言凝固、彰显和诠释信仰与文明的鸿篇巨著!

        以我的有限认知,在远古的文明长河中,建筑很早的时候就不只具备物理和实用功能,而是人类心灵、思想与信仰的载体。护城河、水榭、引道,台基、梁柱、走廊、亭阁、门窗、天井、楼梯……所有的建筑布局、造型、规制、装饰等等,都来有所由,不过此话说来太长,我自是无能足道,唯有虔心敬慕、学习。

      唯一朝向西方的吴哥寺,在一点点红起来的初日里,倒影在寺前水池里,如梦如幻,亦真亦假……

晨曦里的吴哥寺 塔高寺和巴芳寺

   

东美蓬和变身塔

     

吴哥寺

       

班蒂斯蕾 班蒂斯蕾

     

巴芳寺 巴芳寺


引道,心灵的准备之路。

      引道,在中国古建布局设计中是一个必不可少、极其重要的部分,故宫是个明例。吴哥遗迹建筑中,引道被运用得独到有加,

      最引人注目的引道,一是吴哥寺的内外两重引道,二是长达172米的巴芳寺引道。

      引道有用吗?浪费空间、时间与材料吗?古人的智慧高多了。引道,是一种心理的准备之路。一个要去敬拜神灵、敬拜先祖的信众,在他步向神殿真正跪拜在神祖面前之前,心灵应该有一个预先整理、清洗、安静的时间与过程。引道,就是为众生提供这样的时间与过程的心灵之路。

        吴哥寺,除了长达475米、宽9.5米的外引道外,进入第一道塔门和外墙,展现在人眼前的,又是一条长度200米左右的引道,“真象”还在远方,引道两侧,各有一幢藏金阁和一个近乎正方形的水池,直到引道的末端,才真正进入寺庙的核心。

        巴芳寺,引道长达172米,用粗大的圆形石柱精密架起、上铺石块而成(图右下)。

吴哥寺和巴芳寺


廊,美妙绝伦

        廊,是分割和连接过度内外部建筑空间或内部不同建筑空间的纽带,同时也成为营造建筑空间光影与透视至美的妙境。

        吴哥寺四面环绕的回廊,内外两重,不但极好地过滤掉阳光的高温炎热,更是营造出极美的光影和透视效果。在吴哥寺、巴扬寺、巴芳寺等地方,都有很多如此恰到好处的廊,妙不可言的光影,令人着迷。

吴哥寺的环形长廊 吴哥寺和巴芳寺廊道 吴哥寺和巴芳寺廊道 吴哥寺内
吴哥寺和巴芳寺廊道

屋顶,技高形美。

        巴芳寺等诸多吴哥庙宇的穹顶,均以石材巧妙运用物理受力原理建构而成,我认真留心查看了,石块之间不用粘浆,仅靠石块的堆叠、咬合、挤压和向背,将一个又一个极其美妙的石头穹顶呈现在我们面前,足见吴哥王朝当年文明的鼎盛繁荣。

        吴哥寺回廊的雕花顶(左侧),美得让我倒吸一口长气。塔普伦寺的石头穹顶(右侧),完全一块块利用物理原理拼挤而成,让我久久驻足膜拜……

吴哥寺和巴芳寺


屋檐,密檐式砖塔,精美无比。

        屋檐的造型,也是建筑构造与设计的重要部分,有多种类型,密檐为其中一种。客拉凡寺(Prasat Kravan)即为密檐式红砖塔寺,五座一字排开,现存只有中间一座算为完好,系印度建筑南传的产物,北传产物代表为我国西安的大雁塔(建于公园648年),比客拉凡寺早两百多年。客拉凡寺的密檐工艺细致精湛得惊人。

客拉凡寺


楼梯,信仰的高度。

        吴哥遗迹原来的楼梯极其陡峻,有的角度达六、七十度,且台阶横面很窄,最多能容半个脚掌。吴哥遗迹的楼梯大概不只有物理功能,而更是通向吴哥人信仰中须弥山的通道。欧洲的哥特式教堂也是高高的尖顶。蒋勋说,这是信仰的高度,达到信仰的顶点,不可能容易,需要攀爬,需要敬畏,需要恒心,需要勇气。

        现在,为了游客安全和方便,在很多楼梯原址加装了有扶手的梯子,比原来的好爬多了。

信仰的阶梯 信仰的阶梯


门,寄托着谦卑。

        门,也从来不只具有实用功能。有灵魂的建筑,门,从来也都是有灵魂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吴哥的门,造型讲究,门框有雕花的,有疏密有致地雕刻着直线条的,有用石块堆砌起来的,且很多的门是门框与门柱同时使用,门柱在外前方,门框紧挨着门柱固定起来。门的造型主要为长方形,貌似只看见巴扬寺有的门上方是拱形。虽然很多很多已残败破落,可越是在那样的残败破落中,就越发绽放出璀璨动人的光彩与魅力。

        班蒂斯蕾窄小的门,有的高仅108厘米,宽仅30厘米,那是低头弯腰的谦卑。塔普伦寺的门,如电影的长镜头,一步步地推进,一道道展开,肃穆,虔诚……

班蒂斯蕾和塔普伦寺的门


窗,古朴庄严,道法自然。

      我注意到,吴哥遗迹中所有窗子中间的立柱均为单数。据说,如果在同一个面建几个窗子,那窗子的数量也是单数。中国古建很多地方也用单数。

        模仿棕榈树树干的窗格,沧桑古朴,神圣庄严,令人浮想联翩。

崩密列和班蒂斯蕾的门


框景、借景艺术,多处可见。

        框景、借景的中国古典造园艺术,在吴哥遗迹中也多有可见。

吴哥的匡景艺术

       

                —— 造 化 之 美 ——

        庄子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造化,成就着一切;造化,也毁灭着一切。在造化面前,一切,都只能俯首称臣。

        一粒种子,因缘际会,掉落在吴哥遗迹断壁残垣的墙头、基底,日升月落,雨打风吹,岁岁年年,种子长成不可思议的苍天大树,从石缝中钻窜而出,树根盘缠虬结,缠裹拧绕、骑抱攀爬在墙头、墙壁、廊柱和门窗上,与断壁颓垣、残砖乱瓦融为一体,同存共在,生死相依,以一种奇绝无比的姿态,遗世独立,演绎于我等凡众面前,让人肃然起敬,顶礼膜拜……

      《金刚经》里说 : 不可思,不可量……  佛说,纳须弥于芥子……

断壁颓垣里的苍天大树 断壁颓垣里的参天大树

        日升月落,冷雨刀风,天灾人祸,世事更迭,让昔日吴哥的繁华、极盛、荣耀灰灰湮灭于历史风云中,留下断壁残垣,伤痕累累,深苔横生,极目苍夷,向今人讲述着一个深沉、悲壮而又智慧的真实故事。

巴满青苔的老墙

        在吴哥,可以看到很多很多,是非成败,善恶美丑,存亡生死,空有无常 …… 法国人、欧洲人发现认识吴哥后,原有的傲慢与偏见,修正为研究与反省。所以,对一个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是不是不应轻易付诸轻蔑与否定?

斑驳陆离的老光影

        善恶同在,美丑并存,苦乐相随,有无相生。我以为,这是”吴哥之美”的一种所在。学习、领会、参悟存、住、坏、空,是一堂生活与生命的功课,它开启智慧,让人在强悍面前不那么怯懦,在悲苦面前不那么沮丧,在挫折面前多一分坚强,在畅达面前少一分娇狂,在繁华面前多一分清醒,在欲望面前少一分贪婪……   

时间的样子

       

        参透,是消极悲观弃世吗?七、八年前,我大概会有些这么以为。答案与究竟,何在?

        不禁想起非常喜欢的《三国演义》开篇诗 ——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这是一种参透之后何等透达的豪迈与洒脱啊!

时间的力量

       

        吴哥此行,似有遗憾。没能守望到原本我最最神往的、晨曦中一百多尊佛头像被初日的曦光一尊一尊次第照亮的玄妙景象,没能找到蒋勋书中特指的参战斗魔王的猴子,没能观赏到巴肯山著名迷人的落日,还有一些值得追寻的历史古迹没能一一慕拜……然而,我一点也不觉得遗憾。或许,是吴哥教化了我,让我明白,遗憾是恒常,遗憾是本相,遗憾是新的期翼,遗憾是另一种美。

        吴哥,一个可以一去再去的地方。

        回望吴哥,可以学着以客观、包容、谦卑的姿态,慢慢地去读思更多的人类文明、历史、世事与生命,慢慢地去领悟存、住、坏、空,领悟时间的力量……

        回望吴哥,堆码的这些杂言薄语,既杂又薄,但确是发端肺腑,是我捧读、期翼、造访和回望吴哥这个地方的所思、所感与所得。信仰的高地虽难企及,但不碍学习其中的智慧,多少受用于生活,便是难得与至好。

        回望吴哥,是以为记。

回望吴哥

后记:   

      这是我最最用心、用力思考整理的一篇图文。耐性读到了这里的亲爱的朋友,无比感谢您的耐心与不嫌弃,由衷地感谢!感恩、祝福您……

      最后,要感谢文青好友宇虹同学,为平时很少被拍的我拍摄珍贵照片,挺喜欢的,也在此由衷致谢!

                                              2019年1月

相关文章

  • 回望吴哥

    文/图:若水 我行走过的地方不算多,之前最让我回味的是...

  • 自由写作五:吴哥回望

    不到吴哥,不知道真腊古国的文明与忧伤。 五百年前真腊古国城市被焚毁,建筑上的黄金和珠宝被劫掠,人民被屠杀,尸体堆积...

  • 吴哥

    带上一朵采摘自东方的云 你要去旅行 是那个伟大的古国 仿佛可以让你骄傲地四处留名 树洞里的秘密 虽然还是弄不清 可...

  • 《吴哥》

    《吴哥》 温志龄 气势恢弘古吴哥,仿佛凡赛皇城阁。 叠层回廊透视款,斜...

  • 吴哥

    后来,很多时候想起吴哥,都是在突如其来的时刻。 印象中,油墨味沉重的书卷上,印画着那矗立在热带雨林草丛中的奇妙建筑...

  • 吴哥

    旧文了。存个档吧。 一 到达暹粒的那晚,天气很是闷热 大约30度左右的气温和极低的气压逼得人呼吸困难。 暹粒的机场...

  • 吴哥

    柬埔寨吴哥,建于900多年前,与北宋同处一个时期,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步世界,一叹为观止。 二叹百姓之虔诚。国王号...

  • 吴宇晨 回望

    吴宇晨: 回望 一辆吉普车正在缓慢地移动自己的四足,疲惫地前行着。不注意,它无力地跌下土坡,整个车身摇晃着,...

  • 感受吴哥文化(三)

    吴哥通王城(大吴哥) 吴哥通王城是吴哥王朝的首都,始建于9世纪,多次毁于战火,又经几位国王重建。 上午8点半,气温...

  • 0827有开车

    吴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望吴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xj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