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和平守护计划的第1课——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舒服。“安全感”对我来说一直是社交很重要的一点。就拿学习来说,只有让我感到安全我才会放松下来,之后才会去关注到课程,真正让自己投入去跟伙伴交流。
最开始的冥想就让我放松下了自己,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来参与这个课程。而且也让我明白,我们虽然是独立的个体,但是我们周围同样是充满了生命的律动,充满着联结,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我们是需要在人际关系中活得快乐的,而不是给自我造成压力。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是从婴儿时期就产生的,即使是婴儿,仍然会与这个世界有交流,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适应这个环境,来理解这个世界。
同时,我们在环境文化去认识群体关系,也更加了解个体。当我们被一个群体所接纳、肯定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归属感和价值感,从而也就产生了一种安全感。
但是要看到每个个体的不同,不能够用自己的标准套用在别人身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和方式。而且不能说一个人从婴儿时期成长起来时缺少某一种情感获得,那他在成年之后的人际关系上就一定是残缺的。要知道,就算他没有获得稳固的依恋关系,他还是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补足这一空白,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依恋关系中未满足的孩子,对未来的社交关系也可能会有正面影响。群体中的合作能够让人疗愈。但是依恋关系的形成也与养育者有关。跳到老师这样一种身份上来,就要关注到孩子对于周围世界的敏感度和他的需求,要给予他安全感和肯定,而不能让他总是处于一种未知的不安,对周围充满着恐惧。
我印象最深的,第一个就是冥想部分,其实这只是算进入交流的一种准备状态,但是我觉得它很让人静心和安心。这也让我明白,我们做事情之前要把自己的心整理好,要能够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当有东西进来的时候要到它一个安静良好且舒服的环境。
第二个就是海豚老师举的那个婴儿喝奶的那个例子,婴儿自己觉得喝完80ml就够了,但是成人认为他必须喝110ml,否则不健康。这一个就是典型的“我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我在反思我自己,很多时候我给学生的就一定是他想要的吗?是他需要的吗?我给的方式到底是不是他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一种方式?当我们的这种交流方式不能形成联结的时候,很多表达和沟通就是无效的。有时候我们埋怨学生笨、不够听话,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但是有没有想过,这或许根本不是他能够理解的一种“语言”。这给我今后的教学也提供一种启示:更好地去理解学生,尽量用他们的话来表达。当他们不能够理解的时候,先改变自己,找自己的原因。
〈我与他人的关系〉
忽然想写我与陌生人的关系。一群陌生人彼此遇到的时候,我会先预判一下这些人大概是什么样类型的人,哪些跟我平时接触过的人类似,从而判断出哪些人会跟自己的磁场比较合。对比较合得来的人就会示好,从而有更深的交流,如果有更默契的点就会多沟通,接下来往友谊发展,有更深一步的交流。
有时候自我判断,我是一个比较活泼的人,在外人面前话比较多,尤其是大部分人选择沉默的时候。但有时候我也会很沉默,会很局促不安,这种就会出现在别人侃侃而谈的时候。
现在跳出来,让自己作为第三者去远观,我好像能提炼出我这样的反差表现还是来源于对人的判断,这样的表现是一种自信心衡量的过程。当别人沉默的时候,我认为自己在这个场合中能活跃气氛;当我沉默不安的时候,实际上是我自卑的时候,我不想引起关注。
有些事情的确可以追溯到小时候的一些经历。我想了一想,我现在的表现是来源于我的亲戚们。印象中,我们家有几个亲戚是比较富有的,相比起来我的家庭就比较普通,这些富有家庭的孩子就会比我先吃过、用过一些东西,当他们拿出一件新鲜玩意儿又刚好是我没看过的东西时,他们就会有一种优越感。所以小时候我很怕跟他们接触,怕在他们面前会显得自己什么都没经历过,很差劲,怕被人嘲笑,怕被人奚落。怕因为不知道或没有吃过某一些东西而出丑。所以一直影响了我后来的人际交往——只要能让我明显感觉到跟别人有一种“贫富差距”,有经济上的差距时,我就会选择不开口。如果看到我主动去表达、交流,去融入这个圈子的时候,那就是这个团体的人没有让我感受到经济上的差距带给我的压迫感,我没有这方面的在意时,那就纯粹是其他话题的交流,我就能够去表达自己。
而这一点“障碍”基本上是在我自己能够挣钱满足我自己的需要时才消失了。当我认为金钱只是一种生活工具而不是去跟人比较的筹码时,不管别人跟我有多少差距我都不会在乎这一点了。但与此同时我发现了,这个时候我的“障碍”就转移到了工作和学习上。比如在一个学习群体里面,只要有某一方面特别擅长的人在里面,我就不敢去表达,不敢去请教,害怕我的观点和问题在别人看来太没有技术含量,太简单了。会怕自己说的完全是错误的观念,让人觉得我的水平很低。
把这些特点综合起来看,其实我就是对于某一方面跟别人存在很大差距时,就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产生不好的自我评价,从而自我否定。现在我想慢慢去纠正这一点,去进行一个自我疗愈,我想让自己接受一种新的认知,就是任何差距我们都是存在的,不可能跟别人一模一样。我们要有让自己内心感到满足的事情,因为这样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才能够给到我们力量支撑,让我觉得我是有存在价值的。就比如我小时候会对于财富的差距比较在意,但当我自己有能力去创造财富的时候,我就会把这样一个评判标准换成对才华的衡量。其实真的应该以一种平常心来看待,没有人会因为这样一种差距来嘲笑我们,我们要审视自己的态度是不是正的,看看自己是不是在认真工作,是不是在认真学习。水平都有高有低,这个差距我们不能完全消除,但我们能够去纠正态度,只要你做事情态度是端正的,那么就没有人嘲笑你。“差距”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评价标准的绝对影响因素。所以也希望自己慢慢调整这样一种认知,心态放平,不卑不亢与人交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