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孝”

论“孝”

作者: 瑞纳尼 | 来源:发表于2018-11-18 16:37 被阅读0次

    孔子宣扬的孝是儒家所谓的“仁之孝”,从内而外的孝。而鲁迅先生在文中(朝花夕拾)提到的二十四孝图中的孝,是一种“极端”的孝。但我认为,儒家的仁是执行孝的基本。

    孝道

    孝有很多种,有二十四孝图中极端的孝,有儒家从内而外的仁孝。

    二十四孝图中最典型的就是郭巨埋儿,他因为儿子会跟父母“抢”粮食(当时家里很穷),所以就把自己儿子给埋了。

    我认为这种孝是一种极端的孝。

    相反,儒家讲孝是一种仁,一切都是在做仁。就比如说首销三年,就是为自己的父母报恩。“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给的身体也不能受到一丝伤害。

    孝之恩

    孔子讲孝,在古代,父母死后需守孝三年,不然就会被人骂为不孝之子。孔子说,父母养育了儿女三年才可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儿女需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在父母去后,需守孝三年

    儿女的身体都是父母所给予的,所以儿女如果想做到孝,就要保护好父母赋予的身体,不能让自己受到任何“损伤”。如果子女受到伤害,就会让父母担心,所以就算不孝。

    这些都是古代的孝,但现在的孝已经“变形”了。

    现在,只要是儿女长大后,常给父母寄点钱,买点东西就算是回报父母了,这样表面看起来很简单,也很正常。但这样做只是从行动上,并没有内心真正的想去行孝,只是觉得偶尔回报父母一下不会被别人说自己不孝。这种行为之所以变得“正常”,是因为现在有很多人都这样做。

    虽然这样做表面上是“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了,但儒家讲孝是从内而外的仁之孝,没有一颗仁之心,就做不到孝。

    仁心,是实行孝的一个基本。连刃都没有了,怎么能对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更何况是父母了。这种没有仁心的人,与人相处都会变得很困难,更别说是尽孝了。

    从古代到现代,孝有很大的改变,现在的人因为做孝而做孝,而古代的人是真正想为父母进孝,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才会做出现代人觉得很难做到的孝。

    孝之心

    孝道的本质是仁,做到孝也应该先做到有一颗仁心,也就是孝心。没有仁心就做不到从内而外的孝,现在人们都只是敷衍的孝,况且父母所要的也不止是物质上的需求。例如,在春节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能回家,从一个角度看,这其实是敬业,但这也是不孝。在父母最需要子女陪伴的时候没有回家,选择了在外工作挣钱,挣完钱再给父母。但父母其实不需要物质的“孝”,只需要子女的一颗孝心。

    虽然我们现在做不到古代的孝,但我们仍然可以有一颗仁心,真诚的尽孝,在物质孝的基础之上做到仁之孝。

    孝其实很难,但只要有颗仁心,就不难做到。父母要的并不多,也许就是一些期望,做子女的要尽量满足这些期望,所谓的期望就是父母对儿女的一种要求,比如说考试考一百分,这是一种期望,但可能有些父母就期盼着儿女能够回家陪伴。而作为一个中学生,现在能做到的孝也就是把自己学习的本分做好,让父母少担心自己。

    孝道,其实不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yg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