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就是说,评价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孝顺,要看他是怎么想的,看他的孝顺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看他怎么做的。
“孝”是一种回报。
“乌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动物都这样,何况我们事人呢。对子女有养育之恩,儿子女就要用“孝”来回报他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今天所谓的孝,只是说能供养就行了,犬马也能养,如果不恭敬父母,那跟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孝”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能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就一定要告诉他们你的去向。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会更重,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
“孝”是一种习惯。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和颜悦色是相当不容易的,如有劳役之事,后生晚辈们为他们效劳,有酒食,让父母先享用,就算是孝了吗?供奉父母的礼节对人来说不成问题,但是有的人敬爱之心不够真实。侍奉父母之道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心中真正所想所愿,孝顺不是表面,而是内心的实际行动,脸色只是内心的体现之一,心生孝顺,外貌自然有好的表现。
做到以上,我们很可能就能做到爱物。
“是熟为大?事亲为大。”“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只有先做到了孝顺父母。才能够仁爱百姓,仁爱而爱惜万物。所以说,“孝”是最重要的。因为所有的事都是从“孝”开始的。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身体,皮肤,头发 都是父母赋予你的,不能让自己受到伤害,这就是孝的起源。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所有建树,扬名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孝是从侍奉双亲开始,效力君王,最终是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人一旦有了对父母的孝心这个基础之后,他会将这种孝心推广运用对君王的效忠上,还可以进一步扩展渗透到地生的方方面面。
“孝”是纯洁的,是美好的,是万古长存的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传承和发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