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了杨奎松的《鬼子来了》,不是姜文的电影,但是由电影启发。书很薄,很快就可以看完。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看过杨教授所著《忍不住的关怀》,说实话,我不记得书中大部分内容,一是本来看书记忆力很差,二来他写的内容并非是显而易见的东西,需要思索,需要消化。
这一次,我打算好好消化他的书,所以在读完第一遍后,我握笔之前又粗略看了第二遍,才开始在脑中整理好了大致的中心思想。
杨奎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而这本书也真是与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之路做了诸多思考。
本科时期,我总是忘不了近代史老师说的一句话:中国近代史才能称为真正的“历史”。她的意思是,中国近代史影响了余下中国的国家命运和发展,内核太丰富了。
书中汇集了他零散的随笔、感想吧,我想书中的关键词是“国民意识”和“爱国主义”。
鬼子来了,可是中国没有国民意识,也没有爱国主义。但是近代激发了中国的爱国主义,涌现了众多的爱国英雄,也催生了很多感人至深的爱国故事,就如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战狼》电影,把中国这种爱国主义渲染到了极致,时下,要是谁被骂不爱国,那简直能令人暴跳如雷。
中国面临外强欺辱,知识分子和革命分子纷纷为国家出谋划策。早期的爱国主义是狭隘的,梁启超和孙中山都没能避免局限性,而中国执政党,在这一场内忧外患的局面中获得了全胜,并开启了新阶级的爱国主义。
发展至今,爱国主义仍然是狭隘的。这太好印证了,看吧,在抵制进口货的偏激下,在满口辱骂的语言中,爱国听起来如此高尚,但是行为却可以低贱到尘土中。
而现代国民呢?杨教授在书中提到了所谓“国民”,按照现代西方的观念,旨在强调主权归属全体国民,享有个体自主性和参政权的公民。关键词“法治”和“参政”。
在《鬼子来了》的电影中,村民并非国民,不知有国,所以,没有国家的参政权,他们也就不知爱国了。
现在的国民在法治逐渐健全的社会中,参政意识略有增强,但依然是探索中。比起欧美国家的现代意识,依然没有足够的土壤和水分。
欧美国家也不是完美无瑕的,书中引用来一些辱华、种族歧视的例子,我想是用来说明,国民问题是全世界的问题,并非是某一个国家的特例。因为国民避免不了国家的局限啊,如果失去了“爱国”,你还算本国国民吗?
在近代挣扎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但这并不是中国的历史“幸福终点站”,因为国家还在涅槃之中,依然成长,依然在挣脱旧躯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