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美国后,能融入吗?孩子初高中就出去,这么长时间在国外,以后如果回国工作,能适应国内情况吗?
作为一名留学顾问,我总是被问及这样的问题。这是非常好的问题,却是特别难回答的问题。
去年我在纽约语言中心学习英语,住在附近的青年旅舍25天,后又辗转到康涅狄格州的一个美国人家里,住了30天。我自己真实的体验告诉我,融不融入的问题,根本就是一个假命题。



在青年旅舍住的时候,我和来自全球各地的青年人、老太太一起分享我们各自的体会,一起逛纽约,一起分享各国美食,在大客厅里,和天南海北的人一起游戏,聊天;在小剧院听comedy……在语言中心,我碰到来自巴西、意大利、法国、日本的同学们,碰到肤色不同、年龄迥异的老师们。课余时间,我帮他们中医按摩……我感受到,人性是相通的,各国可以有文化的不同,但本着真诚真性情,对他人感兴趣帮助他人……就没有“不融入”的道理。所谓“融入”,首先得自己开放,愿意“融”,才有“入”。
在康州的住家,我并不享受那里的生活,但我也和住家相敬如宾。我非常不习惯她们的吃法。住家总是做一星期的伙食,诸如烤火腿、烤面包之类,然后放冰箱里,每顿饭拿出来微波炉里热一热就吃。她非常热情地问我吃什么,可是即便我告诉她喜欢吃什么,她会做吗?肯定不会做啊!然后她吃什么,我吃什么,她做饭的时候,我就夸她做得好吃,她就开心地乐呵呵。然后呢,在休息的间隔时间里,我就跑到大超市去补充食粮。反正一个月下来,虽谈不上享受,但也把日子过好了,关键是住家旁边清雅的环境、慢慢流淌的小河,给了我一段好时光。
赞赏、体谅.....人各有不同,但尊重不同,体谅不同,虽不能“神交”,但相处平安,各得其所。不是挺好吗?
话又说回来,我们有没有想过,即便在本国,岂不也有融入/融合的问题。比如,来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能和白领群体融合在一起吗?顶级富豪,能和白领青年融合在一起吗?知识分子和钟点工阿姨能融合在一起吗?
说了半天,融入什么呢?融合又是什么呢?
百度百科的定义显示,融入更多指在物理意义的“混”,是指不同个体或群体,混入另一个(群)体;而融合,不仅是物理意义的融入,还包含了心理距离、精神层面的接纳和彼此认同。
从这种定义来看,即便我们生活工作在同一城市、同一国度、同一班级,有形的融入是简单的,而无形的融合,确是可遇不可求的。这纯属个体的自由选择,由个体的性格特点、行为特征决定。比如,有人在哪里都是自来熟,到处都是朋友,而有的人慎独、自己和自己交朋友。
既如此,当我们留学在外,我们可能碰到和自己意气相投、兴趣相符的“外国朋友”,也完全可能因为自小环境不同、文化环境不同,而交不到“外国朋友”。
而能够解决融合问题的基本方法只有一个:保持开放的心态,海纳百川;遵从人类共同的人性特点,比如人人希望让人觉得自己“很重要”、被尊重、被赞赏.....求同存异,自是走到哪,舒服到哪。
而其实最最重要的,依我个人之见,好好发展自己,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做真实真诚的最好的自己,就好。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