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为什么需要有自我(武志红)

你为什么需要有自我(武志红)

作者: 临江寒 | 来源:发表于2020-04-07 17:45 被阅读0次

    这一讲是这门课的总论,我想先向你说明一点,这门课程主要是讲给成年人听的,虽然借用了儿童的心理发展理论,名字还叫自我的诞生。

    你可能会有点纳闷,哪个成年人没自我呢?毕竟我们每个人整天都把“我”挂在嘴边。

    但我想告诉你的是,不断说“我”这个词,有了“我”这个意识,并不等于你就形成了抽象意义上的自我。

    *

    抽象意义上的自我

    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这么多年来,做过的讲座已经有几百场了,邀请过我的机构总数远远多于这个数字。

    这些讲座的内容,常常是我讲我擅长的主题,但大多数时候,我估计得有九成,邀请方最希望我讲的主题都差不多,那就是压力和情绪管理。

    我想,压力和情绪问题可能是困扰人类最多的心理问题,太多人都深有体会,压力和情绪给自己和周围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想必你也观察到了,不同的人,应对压力和情绪的能力是不同的。有的人又结实又灵活,应对能力很强;有的人很容易崩溃,陷入情绪的泥沼中不能自拔。而且,人们在这一点上,表现有一贯性。

    那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差别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原因吗?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形成抽象意义上的自我。

    我来给你举一个例子吧。

    我的一位来访者,是一位女士,她的工作类似于中间商,就是把乙方工厂的产品采购过来,然后卖给甲方。

    这个工作带给她很大压力,因为她要同时处理甲方、乙方、自己公司和她自己这四方的利益,这太复杂了。她在应对复杂关系时,有一个招数,做一个“无我”的人。简单来说,就是她很愿意让步,从来都是把别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公司非常信任她。

    在简单的二元关系中,她这个招数最容易起作用,因为牺牲自我,可以让事情变得容易很多。可是,如果在复杂的多元关系中,光没有私欲还不行的时候,她就容易束手无策。例如,如果公司的上级对她说,要狠狠压低乙方的价格,这立即就会带给她巨大压力,因为她在面对乙方时,一样也是容易放弃自我的。

    不仅如此,她的“无我”风格其实还暗藏着一种心理:我已经这么无私了,你们要认账,如果你们还不知趣,我会非常愤怒。

    我们都知道,情绪管理中,愤怒是一种关键性情绪。容易过分表达愤怒的人,会显得很有戾气。但是,如果太难表达愤怒,就会转过来挤压自己,容易变得无助,而且还会因为自己表现这么虚弱而产生强烈的羞耻感。

    这些感觉我的这位来访者都有。多数时候,她表现出来的是让步,然后自己去消化由此带来的虚弱、无助和羞耻。偶尔,她也会失控,表现出强烈的愤怒,甚至是戾气,然后生意就很难做了。

    总之可以说,她一直都是一个直戳戳的人,不会绕弯,和她共事久的人,都知道她这个特点。

    不过,我们做了长时间的心理咨询后,她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有策略了。

    有一天,一个乙方公司的经理,对她很愤怒地说,某个生意不做了,除非你们大大提高收购价。但我的这位来访者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价格提高到那种地步,自己公司和甲方公司都没法通过。可同时,这个生意有它的价值,她和公司都需要做成这个生意。

    以前碰到这种事,她只有两种反应,要么讨好,要么顶回去,可这次她开始变得不同了。

    她没有立即陷入到情绪中,而是先想象自己是一个旁观者,拉开一点距离去观察这位经理。然后她立即明白了,这位经理就是很愤怒而已,生意他也不可能不做。只是,这个事实不能简单地戳破,她还得安抚这位经理的情绪。

    于是,她对这位乙方经理说,您很愤怒,我听到了,也感受到了,抱歉,那我们考虑一下,这个生意就不做了吧。但转过头,她却对甲方的经理说,请您继续给乙方发提货单。结果,这笔生意还是成了。

    她觉得,这是自己平生第一次如此“狡猾”。实际上,她脑袋里早就知道可以用各种策略去应对压力,过去压力一上来,她的情绪就会被激发出来,然后心被情绪占得满满的,就没有空间去思考这些策略了。而现在,情绪占不满她的心,她有了更多空间,变得灵活了很多。

    听到这儿,你肯定想问,这个空间是怎么多出来的呢?

    因为,经过她自己的努力,和长时间的心理咨询,她的抽象意义上的自我,初步形成了。

    具体意义上的自我,和事件中自己的具体意志紧紧绑在一起,因此没有多少空间。

    抽象意义上的自我,就像是一个容器,可以容纳自己在一个个具体事件中的意志,因此有了空间。

    *

    “我”与具体的意志

    这虽然是我咨询中遇到的案例,但我觉得它可不是一个单独的故事,而是一种规律。

    抽象意义上的自我是否形成,会导致压力与情绪管理的严重不同。

    很多哲学家都会说:只有生死,才是大事。例如存在主义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1] 就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然而生死其实无处不在,我们有肉体生命的生死,也有心理层面的生死。

    例如,容易崩溃的人,他们容易执着于具体的细节。这是因为,他们围绕这个细节发出了自己的意志。然后,这个意志就是一份独立的生命了。意志实现,就意味着这份意志活了;意志失败,就意味着它死掉了。

    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在抽象意义的自我形成前,人必然会有这样一种逻辑:

    “我”,等同于自己发出的任何一份具体的意志。

    人人都怕死,所以一个人的心理是这种水平的话,自然也就执着于细节。可以说,这种水平的自我,是具体意义上的自我,不是抽象意义上的自我。

    相反,一个有抽象意义的自我的人,会有另一种逻辑:

    每一份意志,都只是“我”的一部分,而不是“我”自身。

    所以,任何一个具体意志的生死,就只是这份具体意志的生死,而不是“我”的生死。

    *

    内聚性自我

    美国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2] 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内聚性自我” (Cohesive Self),这是对抽象意义上的自我更准确的描绘。

    科胡特说,内聚性自我的形成,是心灵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情绪承受能力的关键,因为情绪的惊涛骇浪,只会让内聚性自我晃动,但不会轻易导致自我的瓦解。

    内聚性自我中,有一种向心力,一个人的心灵碎片,都可以被凝聚在一起。这种向心力,是建立在“我基本上是好的”这种感觉之上。

    内聚性自我的内核,是鲜活流动的生命力,它也有一个外壳,但这个外壳就像是皮肤,和心灵的血肉自然连在一起,具有弹性和交互性。于是,当外界出现压力时,不仅不容易被压垮,还能和外部世界有充分的互动。

    如果有严重的情形出现,一个人的自我被严重攻击,皮肤被撕裂,内核也遭受创伤。但因为有内聚力在,心灵碎片仍然可以重新组织在一起,获得新生,还可以更成熟,更强大。

    那么,内聚性自我是如何形成的呢?

    简单来说,一个人需要获得一种感觉:真实地展现意志,并深信,自己的意志基本可以实现。

    自己的意志基本可以实现,这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我已经活下来了”的基本感觉,它形成后,一个人就从一个个具体意志的生死中解脱了出来。

    我们经常讲存在感,这个词有点玄妙,如果换成“我已经活下来了”,就好理解多了。当这种感觉产生后,一个人的焦虑就会减轻,变得自在起来。

    所以一个人有没有自我,远不是压力和情绪管理这么简单,它还有更有魅力的部分。

    得到的专职作者贾行家老师有一个很有诗意的表达。他说,在他的观察中,那些有自我的人,就像是一尊尊的“小神”,他们不仅自在,还充满尊严感和完整感。

    我的这门课讲述了自我的诞生与发展,但重点是阐释自我的诞生。这门课不仅会为你讲述清楚自我诞生这件事,同时还会带来一些副产品:更好地管理压力与情绪,同时也变得更自在,更有尊严和完整感,宛如一尊“小神”。

    当然,真做到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可至少我们可以先在认知上完善这一部分,初步有所体验。此外,相信你已经有很多关于自我诞生与发展的体验,那我们的课程会帮助你深化,并系统地认识这一点。

    在这门课程的讲述中,我会使用精神分析中关于孩子如何在和父母的三元关系中发展出自我的理论,其中涉及到的案例大都是我常年心理咨询的临床案例。同时,这也是我个人的一个成长经历,我至今也仍然面临着自我诞生与发展的议题。

    所以,我们一起来走这段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为什么需要有自我(武志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con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