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无题
表达之八十八:《通感》 ——钱锺书(一)

表达之八十八:《通感》 ——钱锺书(一)

作者: 认真说话 | 来源:发表于2024-08-27 21:12 被阅读0次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拈出。 

     01 “闹”字是把事的无声的姿态说成好象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炒’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李渔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有一节引了“红杏‘闹春’实未之见”等话,接着说:“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字,不能形容其红之多,犹之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也并未把那个“理”讲出来。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了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象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卷四《绝麟集述》:“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李、方、纪三人不免少见多怪。例如晏几道《临江仙》:“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毛滂《浣溪纱》,“水北烟寒雪似梅,水南梅闹雪千堆”,黄庭坚《次韵公秉、子由十六夜忆清虚》:“车驰马骤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又《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寒窗穿碧疏,润础闹苍藓”,陈与义《简斋诗集》卷二二《舟抵华容县夜赋》:“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陆游《剑南诗稿》卷七五《开岁屡作雨不成,正月二十六日夜乃得雨,明日游家圃有赋》:“百草吹香蝴蝶闹,一溪涨绿鹭鸶闲”;范成大《石湖诗集》卷二。《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之一:“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马子严《阮郎归》:“翻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全宋词》二〇七〇页);赵孟坚《彝斋文编》卷二《康(节之)不领此(墨梅)诗,有许梅谷者,仍求又赋·长律》,“闹处相挨如有意,静中背立见无聊”,释仲仁《梅谱·口诀》:“闹处莫闹,闲处莫闲,老嫩依法,新旧分年”(《佩文斋书画谱》卷一四)。从这些例子来看,方中通说“闹”字“形容其杏之红”,还不够确切,应当说:“形容其花之盛(繁)”。“闹”字是把事的无声的姿态说成好象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马子严那句词可以和另一南宋人也写西湖春游的一句诗来对比——陈造《江湖长翁文集》卷一八《都下春日》,“付与笙歌三力指.平分彩舫聒湖山。“聒”是说“笙歌”,指耳闻的嘈嘈切切、应接不暇的声响,“闹”是说“妆束”,指眼见的花花绿绿、应接不暇的景象。“聒”和“闹”这两个同义字在马词和陈诗里应用在绝然不同的两种感觉上。这句里的“闹”就相当于“闹妆”的“闹”,也恰象西方语言常把“大声叫吵的”;“呯然作响的”(loud,criard,chiassoso, knall)等形容词来称太鲜明或强烈的颜色。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synaesthesia)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本文选自钱锺书《七缀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相关文章

  • 钱锺书

    高考考场 语文阅读 我看到钱钟书三个字 走神了 神游半天 努力劝自己 冷静冷静 这是高考 分秒必争呀 钱钟书的大名...

  • 钱钟书杨绛:我们夫妻仿若前世注定

    文:小染Julie 胡河清曾赞叹道: “钱锺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锺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

  • 生命中,陪伴是最常情的告白,爱情,则是最好的陪伴

    在英国留学期间,杨绛和钱锺书在最美好的岁月里迎来了他们的孩子,当杨绛发现自己怀孕之后,告诉钱锺书,钱锺书喜出望外,...

  • 杨绛:钱锺书哪有那么天才,他只是比别人更能下功夫

    钱锺书哪有那么天才,他只是比别人更能下功夫 《钱锺书手稿集》序 文 | 杨绛 许多人说,钱锺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

  • 纪念钱锺书

    19岁,他被清华录取;28岁,他被聘为西南联大教授;他嗜书如命,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他涉笔成趣,小说《围城》被誉为...

  • 钱锺书《围城》

    《围城》这本书钱锺书整整写了两年。 出于对《围城》的慕名已久,我买来了这本书。 第一次读《围城》,就被书中精彩绝伦...

  • 听楊绛谈往事

    1997年,钱媛去世,零五年《我們的钱媛》出版。1998年,钱锺书先生去世,零八年《听楊绛谈往事》紀念钱锺书先生辭...

  • 余英时访谈录.3.17

    3.17 余英时访谈录 P38-P88 余英时对钱锺书、钱穆、胡适的评价 钱锺书:考据癖,"家学之外,主要受晚清遗...

  • 我们仨:最美的遇见,最美的姻缘

    三木(原创) 1932年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并与钱锺书相识。第一次见面,钱锺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

  • 我读杨绛

    杨绛,这个名字我早有耳闻。少年时,老师讲《老王》,我听。后来,知道了她是钱锺书的妻子。钱锺书的《围城》在大学里,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表达之八十八:《通感》 ——钱锺书(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ctg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