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心理学比较火,很多人学了一点皮毛,比如原生家庭,就开始责怪起自己的原生家庭。把自己的不成功都归咎到原生家庭,把账都算到父母的头上。
这样其实满足了很多人的自我安慰心理,我没有错,错的都是我父母。
还有一种心理,就是既然我的原生家庭不好了,所以我不好也是正常的,我也不需要努力了。
这样想似乎对,又好像哪里不对。
但是,只要纵观历史上的人物,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成功者既有来自名门望族的,也有来自贫苦人家的。
《鹤唳华亭》里卢尚书有句话,“继承祖荫的,叫爵禄。靠自己的,叫功名。”
就嘉义伯来说,他自然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靠袭祖先的爵位也能过得不错。但他心有梦想,父亲给他起名叫儒,希望他能考取功名,因为当时的武官地位低,不让人待见。所以,他是个有志气的孩子。
富贵人家的孩子没有志气的不少。贾宝玉就是个不爱读书,每天在女人堆里打滚的混混。
所以,如果你生长在穷人家,也没有理由怨恨。历史上,“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这些不都是穷苦人家读书的例子吗?
如果生长在富贵人家,也没有理由怨恨。富二代里既有像李泽钜、李泽楷那样继承父亲家业的商业巨子,也有数不胜数的败家子。
即使是一个家庭里的孩子,也可能大有不同。譬如,国外就有一个例子。同样是一个家庭里出生的两兄弟,父亲酗酒经常殴打他们,但是哥哥决心长大一定不要成为父亲的样子,于是拼命读书要离开这个地方,要变得更好。而弟弟却不幸长成了父亲的样子,长大后也酗酒。二人的区别在哪里呢?积极与消极的区别罢了。面对同样的环境,哥哥积极争取改变,弟弟却甘愿身陷其中,完全放弃了挣脱的意愿。
这个例子体现的就是主动和被动的区别。
《你当象鸟飞往你的山》(英文名:Educated 教育改变人生)的作者,塔拉·韦斯特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她用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你都有可能变成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