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独舞
编辑 | 独舞
前几天,有个读者在后台给我留言:小姐姐,宅在家,你哪来这么多的灵感啊?
看到这个问题后,我脑子里立马就成形了一篇文章大纲。于是,我赶紧切换手机页面,到便签里,偷偷地把这个选题写下来,后期打算做一期关于“如何寻找写作灵感”这方面的分享。
一个好的选题立意,真是太太太难得了,有时就是那么一瞬间的灵感,你却偏偏苦寻不得。所以我经常打趣到:灵感就像上帝放的一个屁,一不小心,你就没闻到。
好啦,不多废话啦,进入正题,说一说平时我都是怎么找选题(灵感)的吧。
阅 读
对于很多写作者而言,阅读都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一个输入渠道。所以,从阅读中发现选题、寻找选题,是我找选题的一个重要方式。
举个例子,2018年,我在读一本英语学习类的书籍《把你的英语用起来》,这本书还是蛮干货的,对于那会刚到悉尼的我而言,真的收获特别大。于是,我就决定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分享出来,于是,开始做拆书,写了一个套系的干货文章:
《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这七个误区,你一定犯过》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材料》
《如何用碎片化时间解锁英文网站、电台、歌曲和电影?》……
看完这本书后,我一共出了五篇文章,这就是阅读带来的写作灵感。但是,好书有千万种,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拿来做拆书。拆书文,一定要结合读者需求,不能只是自嗨。比如上面五篇文章,都主打英语这个痛点,要知道:英语,对于太多中国人来说,就像卡在喉咙的刺。
最后,再说一点特别重要的:从阅读中找选题,或者写拆书稿,很多人一不小心就写成了素材整合,通篇文章没有自己的思考,都是书里的观点和素材。从阅读中找选题,不是做素材整理,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写出自己的分析理解和深度思考。
经 历
经历,真的是最好的写作灵感来源。我们大多人,都不断地从经历中汲取营养来供养文章。
- 一次美好的旅行经历,可以写出一篇图文并茂的游记;
- 一段成功的学习经历,可以写出一篇热血沸腾的学霸帖;
- 一份奇趣生动的见闻,可以写成一篇别开生面的故事文。
这些,其实都是经历带给我们的灵感。比如,在澳洲那两年,我就从很多有趣的经历中写了很多好玩的文章:
在土澳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我写了篇:《每天混杂在四国语言中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第一次做旅行体验师,去南澳旅行后,写了篇南澳的风光游记:《南澳游记:世界还有这么多美好,你一定不要放弃寻找》
第一次遭遇澳洲天价罚单时,我写了篇:《在土澳,我们被罚了一万块》
这些,都是经历带给我的灵感。
那些新鲜的、热活的、奇趣的人生经历,本身就值得记录啊。而且,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生命体验,把那些散落在平凡日子中的高光时刻抓取出来、记录下来,都会是一篇还不错的文章。
聊 天
不知道你们有时会不会遇到状态不好的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就是不想努力了。读书、工作、出门,都丧失了兴趣。这时候,往往整个人都比较丧,脑子不想动、灵感自然不会来。
遇到这种情况,我往往会去找朋友聊天。当然,这里的聊天,不是聊家长里短、鸡皮蒜毛这些没营养的话题,而是会去找层次比自己高的人聊天,或者去混迹下社群。
打个例子,那天我无意间在社群潜水时,看见群里有个小可爱问:三八节了,大家有没有买一些划算的好物。就这样的一个提问,突然灵感一闪,觉得可以尝试做一期好物分享。于是写了篇:《分享|那些用了很久却依然喜欢的平价好物》,将定位放在平价、好物这两点上。
第一次尝试这种好物分享文章,没想到大家都很喜欢,一堆人追着要物品链接。
新媒体写作,重要的其实还是“利他”思维,对读者有用的,大家就会喜欢。所以,聊天是一种很好的发现选题的方式,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其实大家遇到的问题本质都差不多,只是具体表现不一样。那么,通过聊天反应出来的问题,就是可写的选题。
逛 各 种 社 交 平 台
我每天都会抽出一段时间来刷各种社交平台,一来回复平台上的读者留言或私信,二来看能不能刷到一些好的选题。
从社交平台去找选题、获取灵感,其实并不是说去模仿、抄袭别人。而是,去遇见。在刷社交平台信息时,有时会突然遇到一两个词或者某个选题特别抓心,那么这时,思维就会被打开,随着这一两个关键词去做联想,然后形成自己的文章架构。
打个例子,上次在逛知乎时,看到一个关于“20几岁做什么”的选题,觉得我这个奔三的老阿姨应该是有资格写的。不管我过往的履历精彩与否,但都可以分享一些真实的成长感受。于是,我就写了篇《20几岁做什么,可在5年后受益匪浅?》。
关于从社交平台找选题,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你可以去社交平台找灵感,因为文学的母题其实就那些,无非是各种组合、形成一个新的主题。但是,你千万不能去抄袭或者洗稿,这是可耻的。那么,如何避免这一点呢?建议如下:
- 看到对自己有感触的标题后,立马退出,不要打开别人的文章;
- 在做灵感联想时,尊重自己的经历,从真实的角度出发,能写就写,不能写就放弃。
**复 盘 和 反 思 **
熟悉我的读者都知道,我有日结和做阅读复盘的习惯。
以前,我基本每天会在朋友圈或微博发一篇日结,也就是当日的复盘和反思,坚持了一两年后,开始改变形式,把每日改成几天。因为不是每天都会很多新的认知和收获,我不能为了形式而去写些没用的东西。
每次在做日结复盘时,都是我取得阶段性收获的时候,那么这时一定会有一些新的反思和认知成长,这些思考,就是选题的来源啊。
另外,我从2018年开始做月度复盘,每月一篇,已经做了26期了,现在已经成了公众号更新的固定栏目啦。当月结成为习惯后,每期的主题写作就变得特别容易,因为脑子里已经习惯了这种写作模式。
P.S. 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月结】,即可查看过往26期月度复盘。
以上,其实都是一些不得不说的废话,因为对于很多没有总结习惯的人来说,非常有必要收藏,不知道写啥时,就来看看这篇文章,挨个渠道尝试。但对于同行大佬而言,以上都是废话,请忽略。
但是(开始划重点咯),接下来的内容,才是我最想说的:
- 保持敏感,是写作最大的秘诀。
敏感的人,其实不太容易相处,因为你得关照他的情绪。但是,对于写作者而言,敏感,却是非常优秀且必要的品质,可以说,敏感就是写作者的某种天赋。
那些天生敏感的人,注定他们要比别人有更强的情绪感知力、抓取事物细节的能力,以及更强的共情力。
打个例子,我们大多数人,在面对这个世界中存在的情绪时,大多会看到:开心、悲伤、生气、嫉妒、郁闷烦躁这几种。
但对于特别敏感的人,他们能感知到的情绪就比较多,仅开心愉悦,就能有:狂喜、兴奋、欣喜、飘飘然、欢喜、满意、小确幸等。
说到这,应该会有人要问:如何保持敏感呢?
在生活中多追问几个为什么,多观察、多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多思考那些普通素材背后的闪光点和意义。然后不断刻意练习,就能常常有意外的收获。
- 对灵感进行拷问,你才能获得更多灵感。
我们都知道,灵感闪瞬即逝。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有灵光一闪的时候。那么,这时候,有的人会让灵感在脑子里停留一会,然后告诉自己:嗯,记住了,明天可以写写。结果呢,80%的灵感其实最终都会被错过。
有的人呢,会立马掏出手机,记下来。不仅记住灵感本身,而且还对灵感进行拷问:
-
这个立意,我要怎么切入?
-
要选取哪些素材比较贴合这个立意?
-
最后深化时要上升到哪个层面?
一番拷问记录后,其实一篇文章的大纲就出来了,就算此刻没空写,但灵感却真的抓住了。
我有个专门的APP,来记录灵感。灵感来时,立马记下来,并花几分钟时间拷问,写出大纲;写成文章后,就在标题前打个对勾,表示完成。所以,平时多记录,就不会担心自己没选题可写了。
▲绿色√代表已写完,其余的代表未写。
- 不要等灵感出现再写,积极主动去挖掘你的故事。
灵感不受控,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来。如果作家都是靠灵感吃饭,估计已经饿死了一批了。
打个例子,村上春树,大家都知道,他有多自律,不用多说了。他把写作变成了自己的职业,如果灵感来了就写、没灵感就等,那他不可能这样高产。
再举个例子,我关注的一个作者另维,之前在看她微博时,有一条特别让我感触:
写不出来,就静坐一个小时,总之,那一个小时一定是属于写作的。就算一开始没灵感,那也要刻意去练习。
所以啊,不要等灵感出现再写,也要积极主动去挖掘你的故事啊。
好啦,一口“老血”吐完了,又累又畅快,希望对你们能有帮助啊。
-END-
作者简介
独舞:自由撰稿人,澳洲打工度假者,成长中的品牌人,专注于个人成长、阅读和写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