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公交车上,我坐在靠窗的位置,和手机另一端的闺蜜聊着天。偶尔抬头的间隙,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身旁的陌生阿姨目光频繁的落在我的手机屏幕上。
这错觉直到闺蜜发来她的近期自拍照才停止。
照片里的闺蜜黑发浓眉红唇,复古滤镜下一抹淡淡的笑,很有港风的味道。
我还没来得及损她,身边的阿姨就凑了过来,“哟,这照片很有年代感啊。”阿姨抬头看了我一眼又低头看我闺蜜的自拍,“这是你朋友吧?挺好看的小姑娘。”
这来自陌生人的评价让我略尴尬。
新消息弹了出来,闺蜜问我什么时候回云南。
我正准备打字,旁边的阿姨又说话了。
“小姑娘你是云南人啊?”
我是哪里人跟您有什么关系?我心有不悦,因为这来自于陌生人的窥探。
或许这不能够叫做窥探,因为她是明目张胆的盯着我的手机看,并且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让他人感到了不舒服。
然而这样不舒服的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而另一个相关的现象就是,在坐车或就餐时,人们总倾向于选择靠窗的位置。
是因为窗边风景美吗?不,更重要的原因是——相对于中间位置,边坐是个开放空间,可以为自己保留一定的空间,从而让人感觉更安全。
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的边界效应也佐证了这一点。
可事实证明,就算坐在靠窗的位置也依旧可能不安全,因为总有人侵略我们的空间。
更残忍的是,相较于陌生人的试探,相识的人可能更加难以意识到对我们个人空间的保护,更有可能打着关心我们的名号去窥探我们的隐私。
就在这个学期临近期末的时候,我和我的室友们终于陷入了冷战。很多人都说女生之间的友谊如同塑料,全依靠彼此间的秘密存活。一旦秘密不再共享,这友谊也就粉碎成渣了。
友谊脆弱或牢固恰巧在于对彼此秘密的态度,秘密不是两个人感情的纽带,你主动分享我就倾听,你若不提我便尊重你的沉默,这友谊自然牢固得多。而这“秘密”,其实就是代表着每个人的私人空间。
不断追问为何进不了我空间的室友无法理解我的“仅自己可见”,也不相信我和闺蜜微博不互关。
“真正亲密的人是不可能有所隐瞒的。”室友面对我的解释如此说到。那是我们这个学期的最后一次对话。她还不懂,亲密并不是把自己完全透明。
“那你对你妈妈我也有所隐瞒?”饭桌上的妈妈突然发问。
我夹菜的筷子一顿,答案就在嘴边,我却沉默着。
我知道,我的妈妈和中国许多家长一样,希望知道自己孩子的一切。小时候通过孩子的老师同学朋友去了解,孩子长大离家求学,做家长的就电话微信朋友圈仔细寻觅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
可做子女的我们越长大越不愿意父母完全参与我们的生活,于是有了朋友圈设置权限,出于对父母的爱,大多数孩子都选择“报喜不报忧”。而我们生活里的不如意,爱情里遇到的挫折,或者情绪的低谷,就让它们随着烟酒埋入夜色里吧。
“你手机拿过来给妈妈看一下。”我妈向我伸手过来。
我握紧手机,摇头。
此时我手里的手机代表着我的私人空间,我的隐私。即使是我的妈妈,我也需要一段距离来安放自我。
“我看你手机碎的是屏幕还是钢化膜。”妈妈笑着握过我的手低头看了看手机屏幕又还给我了,“妈妈懂,女儿长大了嘛。”
我紧握手机的手松开了重新扶住碗沿,刚才对妈妈的一点戒备也消失不见,这让我和妈妈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适当距离的,这距离安放着我们不愿他知的秘密,这距离感让我们更加自如。
这距离是修养,是尊重,是爱。
希望我们相爱着,又相互尊重着。
我是“六号鲸鱼”,很高兴与你相遇。
我写文总是歇歇停停的,现在重新开始,偏要勉强自己,要和自己的懒惰斗争到底。
感谢你耐心的看完我碎碎念。
愿你生活如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