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定力、智慧和止观禅修

定力、智慧和止观禅修

作者: 栎树老何1 | 来源:发表于2021-08-14 13:36 被阅读0次

    定力、智慧和止观禅修

    两年前,老何在得到课程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学习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注意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财富。

    该书让老何重新理解了“注意力”这个我们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可以通过注意力的使用状况来认真地审视一下自己,有没有变成更好的自己。

    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财富是什么?

    李笑来认为:在我们大多数人找到这个问题答案前,通常会经历三个大坑。可是很多人即使掉进坑里也不会知道。那么这三个大坑是什么?

    它们分别是:

    1,莫名其妙凑热闹。

    2,心急火燎随大流。

    3,操碎了别人的心肝。

    什么是“莫名其妙凑热闹”?比如你走在大街上,突然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好像有人在吵架,于是你也跑过去围观。这是线下的场景。对于线上,就是围观美国大选、美国从阿富汗撤兵,英国脱欧等等热点事件,做一个吃瓜群众看热闹。

    什么是心急火燎随大流?比如突然团购火了,于是就一窝蜂地跟着去做。比如区块链火了,就一窝蜂地去做区块链。问题在于这个“心急火燎”,为什么会“心急火燎”?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提前准备过,在平时从来没有积累的人,只是在看到机会来了被很多人抓住时候,自己急于追赶。

    什么是操碎了别人的心肝?比如提到的美国大选,有些人为了川普赢还是拜登争执不已,还有的人因此一夜没睡觉。

    说完三个大坑后,这时候该回答上面刚开始提出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人生最大的财富是什么?

    李笑来给出的答案是“注意力”。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一天的注意力真的很少,能够集中用于产出的也就3个小时。但是很多人却把这宝贵的注意力用在上面说到的三个大坑里。

    金钱没有可以再挣,时间对于你来说不可控,而只有注意力是不可再生且对于你来说可以控制。

    所以李笑来认为,一定要把注意力用在自己身上,因为你的一切价值都是你的注意力的产出。最关键的是,它是唯一的“与生俱来”的具有产出能力的资源。

    注意力应该放在哪里呢?当然是放在“成长”上。

    如果你不在意自己的注意力,你的注意力就会被收割,你就会终生贫穷,因为你终生生产不出价值来。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观察,我们会发现自己被许多大大小小的坑环绕,它们有着极其正常、合理的面孔,甚至也会在短期带给你很多好处:

    比如凑热闹,可以帮你在人群中找到了所谓归属感;

    比如随大流,可以替你省去自己做决策的思考;

    比如帮别人瞎操心,可以带给你一些成就感和安慰。

    但是从长期来看,它们破坏了你获得并积累成长能力的最重要资本,你自己的注意力。

    与注意力相比,钱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再生;时间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本质上不属于你,你只能试着与它做朋友,让它为你所用。

    只有你的注意力才是你所拥有的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人生其实是公平的,因为你的注意力确实是你自己可以做主的,除非你自己放弃。所以那结局是好是坏,其实真的是你自己选的。如此看来,很多人的败局很早很早就已经定下来了,因为几乎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已经养成了四处浪费自己注意力的习惯,任由自己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点点滴滴或者大把大把地流失--这样的人若是能够成功,天理何在?

    然而,如何才能避开人生路上的各种大坑,把人生最宝贵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呢?

    老何认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随大流,看热闹和操碎了别人的心,表面看起来是自己没有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掉进了大大小小的坑里而不能自拔,但其本质是自己的定力和智慧不够。另外,自我约束能力低、情绪不稳,暴躁易怒,做事三心两意、优柔寡断、患得患失、遇到挫折困难时,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怨天尤人和推卸责任等等,都是是个人定力不够和缺乏智慧的外在表现。

    曾子《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老何认为,“知止”不仅仅是懂得“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和人生目标,更要懂得“适可而止”和“到此为止”的为人处事之道,“知止”,是从内心出发的。心里这么想,付诸行动,才会成为“行为”。“知止”,功夫做到细微处。一念起来,知止,不被带着走;一念消失了,知止,不动如山。

    老子《道德经》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只有认识到过分的欲望追求带来的后果并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获得长久的富足和安乐。“知止”不是教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而是教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奋发有为的人生,理应进退有度,收放自如。

    内心的知止所形成的定力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对内心欲望的约束力和精神追求的意志力;定力是心平气和,情绪稳定,不盲从、不浮躁的一种心态;定力是一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淡泊宁静、从容淡定的内在修养;定力是强大的人生核心竞争力;定力更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价值尺度,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的能力,更在于不为内外环境的变化或诱惑所动的定力。一个人的定力如何,直接影响到人生的走向。

    佛学的止观禅修是培养定力和智慧的重要方法。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戒定慧”三学:

    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 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定得住的人,冷静的人,是有智慧的人。 而定力和慧力是同时增长的,用定力和慧力可以去除烦恼, 就是用你的定力,产生了智慧,有了智慧之后,你可以断掉和离开烦恼。

    止观即定慧。唯止能观,唯观能止。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止观是禅定和智慧的并称,乃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指抑制内心里因俗念而产生的妄想,使内心保持平静、稳定,以集中心思去观察和思维,达到佛教的智慧境地。

    佛学的止观禅修博大精深,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不容易深入学习和理解,老何最近在网上学习了正念止观的若干文章,特别是以下耿子亮的《正念与“止观”的异同探究》,文章的内容深入浅出,明白易懂,是静坐禅修初学者很好的入门教程,非常值得向有兴趣的朋友推荐学习和思考。

    正念与“止观”的异同探究

    下文来源:参考网

    作者:耿子亮

    摘 要:正念(mindfulness)是源于东方禅修的一种有意识、非评判的对当前状态进行注意的方法。正念练习是目前西方心理治疗的最流行的一种方法。而止观是指停止种种思绪而将心思贯注于一个对象上,从而生起正确的智慧以观察对象。按照《天台小止观》的内容“若夫泥洹之真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止”和“观”实际上是两个方面,“止”不同与“观”。“止”具体指停下来,“观”强调自我觉察,两者侧重点不同。止观修行的方法,可以用作心理调适。

    一、正念与“止”的异同

    正念强调对此时此刻内外部感觉的持续注意和不评判接纳,其练习方法如身体扫描、觉察呼吸、行禅等,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到感受上。

    1.正念的重要效果是达到“止”

    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感觉上,那就不能再同时注意到其他对象。正念练习占据了注意力,而个体本来是去思索或考虑行动的。严格的正念练习,要求在练习时放下要做的事,放下身份、角色,暂时以闭关的心态去练习,让个体从忙碌生活停下来。

    正念练习还可以停止冗思。个体遇到选择或者重大任务时,会做很多考虑,而有一些考虑是没有必要的,这就是冗思。有些消极思虑甚至会自行重复多遍,个体希望能停下来都不能,而思虑让个体处于消极情绪中,身心过度消耗。正念练习中个体觉察自己身体感受,思索会暂停下来。正念发挥作用,实质就是让人们获得暂停的习惯和能力。

    2.止观之“止”的优势

    对此刻内外部刺激持续注意和不评判接纳,可以起到“止”的作用,但有其他很多方法同样可以达到“止”的目的,例如“欣赏”、“坐忘”、“无意义重复思索”等。驻足观看风景,或欣赏音乐,身心融入到此时此地,也能达到“止”的效果。“坐忘”,暂时的忘我、或忘记时间。强制停下冗思,可能会停不下来,而一遍遍地思考其中某句,做“无意义重复思索”,有减慢、停止的作用。

    “停止”有很多方法,除此之外,止观之“止”的内涵不仅包括“停”,还包括减慢。例如智顗的天台止观分为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三层,渐次停止就是减慢。停下做的事情比较简单;停下思维、消极反应的习惯比较困难。强迫停止,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甚至会产生失控感,而减慢却是自然的更好方法。

    二、正念与止观之“观”的异同

    1.正念可增强“观”的能力

    “观”、“照”,指的是对自身及相关联内容的意识状态及监控能力。正念练习,可增强个体“观”的能力。正念练习可增强个体对身体感觉的觉察。身体感觉可以看成是很多不同部位或系统的混合,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力只能够给到某一个部位或系统,其他部分都成为聚光灯照射后的背景。通过正念练习,个体首先能注意到身体很多被忽略的感觉。同时以接纳的态度感受身体的感觉,而这具有疗愈自我身体的作用。

    正念练习可增强对自身情绪的意识和接纳。情绪与感觉都会带来体验,练习对身体感觉的觉察,可以迁移到情绪上,帮助形成对情绪觉察的习惯。有些情绪反应时极短,有的情绪是其他情绪的背后情绪,有的情绪个体会不承认,有很多情况导致个体对自身情绪没有意识。正念练习,给情绪感受更多时间,在接纳的基础上个体更能承认它。除此之外对于强烈的消极情绪,个体一般会卷入其中,被吞没,没有心理空间产生自我觉察。正念的练习可以增强个体情绪的耐受力、帮助个体接纳该情绪,以增强情绪的觉察能力。

    正念的练习还能增强个体对自身正在发生状况的觉察。例如进入到一位同事的办公室,对空间感、站位、话题性质及进度等方面的觉知。熟练的正念练习者,在谈话中能生出客观眼,仿佛悬在空中看到彼此的表现。熟练的演讲者当众讲话时,能够具有监控感地听到自己讲的内容,像在写文章一样一句句地监控到自己讲出的语言。长期的正念练习,可改变个体的感受性,在心理过程产生的稍后或同時就产生一种“观”、“照”的能力。

    2.正念是“观”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正念练习是达到“观”“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要提高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需要正念练习,但也需要个体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概念。例如只有学习了精神分析关于防御机制的相关知识,个体在产生了防御之后才能对这种反应有所觉察,才能“照”得出来。只有学习了合理情绪疗法之后,当个体产生了不合理的认知时,才能够发现得了。只有掌握了较多的社交技能和经验,对自身与他人关系的“观”“照”的能力才更强。

    拥有的知识越多,其觉察和自我监控的能力越强。若没有相关的知识,只是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到自身,得到的只是零星的元素。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概念,才能将这些元素串联起来,才能见微知著,在刚开始时就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格物穷理”以“安心”,懂得了事务的道理,才能够增强自我觉察的能力,并且进一步调整好状态。

    综上,正念从注意力训练开始的,操作性强,但理论基础薄弱,练习方法单一,不如“止”“观”。“止”、“观”是心理调节的目标状态。正念练习是注意力训练和不批判态度,是达到“止”“观”的主要方法。而且“止”与“观”相互依赖和促进。只有停得下来,静下心来,才能注意到。反过来,只有看到了,才停得下来。这种关系是正念练习难以解释的。止观作为佛教修行方法,蒙上了宗教面纱,未能发展为广泛接受的心理调适方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定力、智慧和止观禅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cxeb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