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是心经的第一句话。本文先从禅修角度,解释观自在的禅修原理和禅修方法。
观自在,通过修观,实现自己内心的自在。自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自由自在。自在,是指内心没有牵挂、没有怒火、没有念头、没有紧张、没有焦虑的舒服安乐的解脱状态。
观,是对自己身心变化的即时觉察。观,不是事后的回忆、反省、思考、懊恼。观,是要有足够定力的禅修者,才能拥有的对自己身心的觉察能力。
当自己通过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接触时,思想到身外的人事物时,每个人内心总会发生高兴、喜悦以及痛苦、焦虑的变化。也会出现期望得到的欲望,担忧失去的情绪,或是生起埋怨、愤恨的怒火。
自己是在那一刻出现的高兴,是在想到谁时生起的喜悦。是在看到什么时有出现了痛苦,是听到什么时引起了伤感。是在接触到什么时有了贪念,是在碰到什么时出现的忧虑。是想到谁让自己有了埋怨,是什么事让自己有了愤怒,等等。
观,是要对自己身体和内心出现这些变化时,自己要同时觉察到,要清晰、清醒、严密地觉察到,不能有漏失。
通过这样的观,佛法的禅修者,就能对自己当下,在与周围世界接触时,自己内心都出现了那些贪,那些嗔,那些慢,那些疑,得到一清二楚,明明了了的确认。
只要通过这样的确认,禅修者,就能减少自己内心的贪嗔痴慢疑,就能减弱自己内心的变化的痛苦。自己内心的变化频率、次数、强度就能减少,自己的内心就能变得安静和平静,就会出现安乐的自在状态。
自,指自己的身体和内心。这是指禅修者,要转向自己的内部,转向自己的身心。在自己打坐禅修培养的定力的作用下,时刻觉察自己当下的身心变化,即刻觉察到自己出现的贪嗔痴。
这样转向自己的内心以后,禅修者不仅能从自身内部找到自己贪着、愤怒、嫉妒、埋怨、痛苦的原因,也使自己不再像以前一样,把自己贪着、愤怒、埋怨、痛苦的原因归结为他人和社会。
这样,就能从自己的内部,把自己痛苦不堪和痛苦不断的原因,从根本上去除,彻底地去除,实现内心的安宁,实现内心的自在。
在,存在。知道自己存在。知道自己在这里,在当下。在,就是要知道自己在,知道自己当下在。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养成了向外看的习性,养成了向外求的习惯。每时每刻都在追逐着外物,追逐着外境。自己的欲望、渴求、贪恋、心思都在外物的身上,自己的痛苦、烦恼、紧张、焦虑也似乎都是由外物引起的。
这是因为人们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早已忘记了,还有一个自己在当下存在。人们从来没有关心过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从来没有在意过自己的存在。
这就是人们变成了无根的人,变成了心中不踏实的人,变成了内心始终没有安宁的人的原因。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串,四处奔忙,却始终没有落下的时候,没有真正踏实的时候,没有真正快乐、安乐的时候。
在,就是要通过观,自己注意到自己在,时刻觉察到自己当下在。使自己不再四处攀缘,使自己不在失去自己,不再丢失自己。使自己不再心绪不宁,使自己内心慢慢变得平静,变得自在。
观自在,通过向内观照,觉察自己的内心变化,觉察自己内心当下变化的原因,觉察到自己的真实存在。这就是观自在的禅法,这就是观自在的修行。
观自在禅修,能发现自己内心的贪嗔痴。通过修观,禅修者就能发现自己当下出现的每一个贪嗔痴,就能发现自己内心所有的贪嗔痴。
观自在禅修,能去除自己内心的贪嗔痴。所有的贪嗔痴,只要禅修者觉察到了它们,只要禅修者发现了它们,就能去除。顽固的、潜藏的贪嗔痴,只要经过不断的观修,也能把它们彻底去除。
观自在的禅修,能使自己真正变得自在,能使自己真正活得自在。在禅修者观的洞照下,内心原有的贪嗔痴慢疑,都将显露无遗,最终都将彻底清除。至此,真正自在的内心就会出现,这就是观自在的解脱境界。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好人和善人,之所以这样定义,基本都是根据个人判断的,而且判断的依据是“我执”。
也就是说,这个人对我友好、和善、顺乎我的心意,所以是好人、善人。相反,要是不合我的心意,欺负我,或者侵犯我的利益了,那就是坏人。
这当然是有失偏颇的。如果据此再得出结论“善人多磨难”“好人不长命”的谬论就更是可笑。佛偈云:“因无缘,果不生”,宇宙万物皆是因果作用的结果,而佛家讲的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先来讲个故事吧。
传说宋朝有个少年,身体残疾,以乞讨为生,生活非常困顿,但是他心地善良。
当地一条大河,河上没有桥,每次遇到涨水时,周围的老百姓就苦不堪言。残疾少年便天天捡石头,过了很长时间,捡来的石头堆成了小山。
在他的号召下,大家和他一起动手建造起了石桥,可惜凿石的时候,这个少年被崩瞎了双眼。桥刚建好时,这个少年竟然被雷击中身亡。
包拯听说这件事,心里觉得非常不公平,就在挽联上写下“宁为恶,勿为善”。
过了一段时间,宋朝皇帝的太子降生,小婴儿没日没夜地哭。包拯过去一看,孩子嫩白的小手上有几个字,凑近一看竟是“宁为恶,勿为善”。他吓得赶紧擦,等擦干净了,孩子也不哭了。
这显然是个民间传说,不具备真实性,但它也能给我们带来启发: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既是过去时间段因果的延续,又是当下因果的再现,不能仅凭个人的感觉去下结论。
你也许要问:既然观点不对,那你来说说这是为什么?请继续往下看——
这是我们缺乏智慧、善根不足所导致的
修佛之人经常谈及,我们要学习佛陀的智慧。实际上,“智”和“慧”是两码事。《大智度论》中有言:“明白一切事称为智,了知一切理为慧。”
这下明白了吧,很多人只是有了智,甚至智还不是很全,至于慧就更不好说了。
佛陀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以自己的智慧度众生脱离苦海,靠的就是博大高深的智慧。有人说,我也修佛很多年了,佛法佛经我都熟悉,“智”绝对够。“慧”就要去经历,要去体悟,要在生活里,乃至一念一行中去修为。
修的是什么呢?就是善根。当你多听经、多学习经卷你就深信因果,不但对自己,对周围的人也会传播因果佛法的理念。
还有一些人信因果,但是信根不强、不稳,就要补。这就好比一棵树长得很高,但是根扎得不深,那怎么办呢?就要施肥补充营养。
经常闻法,听懂一句参透一句。听经之后你肯定会反省到自己身上有什么问题,不好的习气、毛病你都知道了,知道之后就要修正,真念佛,真放下,这就是补你的智慧和善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