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将做产品与找对象联系起来,将看一个人分成五个层面,分别是感知层、角色框架层、资源结构层、能力圈和内核。
感知层就是一个人的身材、着装,就是人们“以貌取人”的那一部分。
角色层往往和一个人的职业有关,一个人的谈吐和着装和自己的角色有很大的关系。
资源结构层是人的财富、人脉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使人们在同一个角色层,也会有完全不同的资源结构层。如果一个人要找对象,或者一个产品经理获取数据,只抓感知层盒角色框架层,是只抓了表面数据。
到了第四层就是能力圈,它和第五层内核关系很大。内核就是一个人存在感得到满足的那个方面,有的人在一段关系中就能满足,有的人要在事业上有成就,如果他做不到、得不到他内核中在意的东西,他的生存感就不能被满足。存在感驱动着人扩充自己的能力圈,而一旦他哪一天满足了,他的能力圈也许就不再扩充。
深度关系的建立,需要观察和了解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两个人能否长久的在一起,是要看内核是否适配,人们才能在漫长未来共同拥抱变化,变得成熟和适配。
正是因为长期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依赖某一个时刻的闪耀,也不是外在的光鲜亮丽。梁宁认为,假如一个人要去相亲,他不应该吹嘘自己最闪耀的部分,因为那些闪耀的点只是暂时的,对于维系长期关系来说作用不大。同理,很多人过于关注当下的某个点,当下能做的不愿意直视,现在又够不到自己想要的,这变成了不少创业人的通病。
梁宁不断地强调“势”的重要性。我个人觉得,她所讲的势是一个面,能够借力的势能。以罗辑思维为例,它的头部流量是长期坚持的免费脱口秀,这为它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资源,但是这批用户资源需要快速被导入到商业场景中,也就是得到app,紧接着第三个商业闭环则是付费听课,这样的设计完成了三级递推,高频应用推动低频应用的过程。
其实,梁宁在分析各个问题时都是在谈“关系”,产品经理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一个销售者与用户的关系,销售者是具有攻击性的,他需要击垮用户的戒备心理,而产品经理不应该让用户有戒备心,而应该自然暴露出用户潜意识对于产品的喜好。
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做产品不能只看点,要看到点、线、面与体,企业应该附着在有发展前景的市场价值网之上;企业内部的产品设计的三级火箭之间是如何层层推进,互相支持;合作伙伴之间是基于共同规则、共同利益、共同信仰还是至情至性,他们能否找到“确定”和“依赖”感,让他们能够对抗长期的不确定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