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的都是问题,做的都是答案
1、长假聚会有各种话题,其中一个有趣的是:很多想,只是想,然后没有然后……
2、回想起自己写过一篇《只管开始》,打断一直在思考的只需要自己先动手,躬身入局实践;
3、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不同程度的“想而不做”,因为有些只是小我的念头,算不上真正的“想”;
4、但除此之外,仍有很多计划和设想,它们第一次被大脑创造后就没有了以后,因为我们会设想更多的困难劝退不确定的自己;
5、所以想的都是问题,做的才是答案,尽管去做,开始就好;
5、下一步行动:
(1)要正确对待第一次大脑创造时,规划与设想里的“困难”,它们只是当前主观的判断,并不一定是事实;
(2)不愿意实践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追求完美怕翻车,二是不想做无用功怕白忙。一定要在认知上改变,犯错和白忙不等于损失;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得再多都是幻想,审视自己一旦处于过久的计划,可能是在不断给自己设限提问题,要主动打断;
【二】认知路径与行为路径
1、长期的复盘总结,发现其实有两种成长路径。一种是认知成长,扩展眼界格局,走向成熟的路径,而另一种是行为达成,以持续践行,积小为大的路径;
2、认知成长意思是要通过提升知识并优化,对事物的理解摆脱稚嫩,走向成熟找到“认知捷径”然后杀出重围;
3、行为达成,是持续践行,逼自己坚守努力,通过正确的事简单做,简单的事重复达到目的;
4、人们的成长和努力都有这两种路径的痕迹,更多的时候是复合式的,但后者反而容易被忽略;
5、下一步行动:
(1)不要因为想走“认知捷径”而忽略行为路径,追求提升认知而不实践行动,是最大的误区;
(2)其实人们普遍的认知都不低,各种道理和规则都知道,往往是行动力不够。所以自己要转变,侧重于行动力执行;
(3)要稀释“犯错、失败”字眼的负面词性,发现这些是行动的限制;
(4)减少“走捷径”依赖,成也聪明、败也聪明,聪明的人都爱走捷径。首先要对当前自我普通化,然后才对未来自我形象化;
【三】生活琐事的思考
1、常常在处理一些琐碎的生活事物时,会被各种细节干扰,打乱自己的节奏,这可以归为暗时间的一类;
2、反思如果能将这部分精力从琐碎事物转移到实质性任务上,产出会更高效;
3、之前一直使用四象限划分,但这只能作为区分,并不能参与处理。琐碎事物不处理,也可能在某天变成非重要但紧急类……
4、下一步行动:
(1)需要再做清单过滤,避免频繁参与琐碎事物,要多使用“断舍离和委托其他待办”选项;
(2)同时也不应对各方面小事都苛刻,那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都属于生活常态。琐事也是事,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处理,也要认真对待;
(3)再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理论清单与现实清单的差别;
【四】还是应该目标导向
1、一段时间的对比,发现“目标导向”的工作方式更有指示性;
2、在任务和压力面前,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聚焦,专注投入时间和精力在关键要事上,有利于整体进度的推进;
3、也观察到一种“随遇而安”的工作方式,根据时间和状态选择清单任务,但这仍不能同时共享效率和质量;
4、下一步行动:
(1)仍要优先使用清单的目标导向,任务效率不应该放在这部分考虑;
(2)不要再追求事事高效,追求效率也是一种伪捷径考量;
(3)保障清单要事的推进,要持续贯彻“先吃青蛙,要事第一”的原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