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因为时间关系才看的《银河补习班》,一开始还觉得评分只有6.2所以期望不高,但看完以后觉得6.2真的是对不起这样的电影。我挺困惑的为什么评分会这么低然后逛了逛豆瓣,于是我理解了为什么对该电影的评价两极分化的这么严重。
很多人认为该电影是反对应试教育的,其中有人认为既然反对应试教育,为什么还不离开原来的学校?为什么还要继续进行所谓的“应试教育”,向“应试教育”低头?并以此作为吐槽点。且不论电影是不是想传达反对应试教育的理念,我首先感觉到的是一种超越理性与现实的非黑即白的判断。在他们心目中的电影情节应该是反对应试教育就应该与其彻底决裂,而不应该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矛盾且统一的关系。只看到黑白岂不是太简单了?
当然,如果说是反对应试教育也无可厚非,因为它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它让许多没有通过这个独木桥的人终生厌恶学习;学习的很多内容在我们高考后的那一刻就重新还给老师并忘的一点不剩并且很多看起来似乎是没有用的。于是乎一个十分吸引人的概念“素质教育”呼之欲出。很多人尤其推崇美式所谓的“素质教育”,大概就是说美国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会大量参加运动,各种各样的才艺,社交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等。除了少数学生是真的喜欢做那些,大多数学生也是不得不这么做才能拿到美国大学的offer。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中美教育其实没什么两样,就是内容不同罢了。
很多人看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子,我认为该电影更多关注的是父爱与成长。
相当多家庭的配置是一个焦虑的妈妈和隐形的爸爸。父亲对于孩子特别是男孩的成长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我觉得很多父亲真的是应该反思一下,有没有去多陪陪孩子做一些事情。我觉得在中国,深度参与孩子教育的父亲很少。
电影中的一个场面特别好,就是深夜邓超在写东西,他儿子在他的影响下也开始看书。看似一个很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表现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孩子不断模仿父母的思维与做事方式。孩子放学回家,这时你在看电视刷手机,叫他去写作业,放心,他不会写的太认真的。有时我都会惊讶于父母从未教过我的东西却被完整的遗传到我的身上。
对于电影最大的恶评在于鸡汤过多,好像简单无脑的打鸡血与相信孩子就能使孩子进步。鼓励还不简单么,我相信差不多所有家长都会这么做,但是你的鼓励真的有效么?
其中有一句话有点记不清了,大概意思是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个传感器,能够感受到你是否真的相信他能够成功。我们需要通过发自内心的鼓励与认可从而让孩子们真正相信他们是与众不同的,是能够成功的,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无论被别人怎样评价。这应该是真正的自信吧。
电影中有一幕十分震撼的场景,高考后的校园里到处飘散着雪片一样被撕碎的书本。现实中也存在这些现象。我记得我当年处理我的各种书和练习册的时候挺不舍的,它们不仅是折磨我的对手,它们更多是我的战友,它们每一页都是我曾经奋斗过的记号与勋章。我虽然也是“深受其害”,但更多的是感受到科学与知识的奥妙,学到新的东西都能使我感受到难以言说的满足。因此在高考后,我将它们整整齐齐地排列起来照了一张全家福用以纪念。
电影采用了很多艺术手法,显得有点超出日常生活,但是我希望我以后能成为一个这样的父亲,一个尽可能多陪孩子、从心里相信并认可他、能够身体力行地影响他的合格父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