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买书的时候经常会跳出来一些推荐书籍,名字通常很有吸引力,但常常买来之后都会后悔。这一次依然如此。书的内容完全不推荐,但是,里面有一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好好想一下:
如果你是一个商品,你会买下你自己吗?
直觉的想法是:
我可以用钱来衡量吗?如果可以,好像从没找到一个平衡的价格啊;如果不可以,那么,是用什么来买的呢?然后知道,我不是一件商品,也不能被购买。
如果问题是:假设我是老板,我是否愿意招一个像我这样的员工?
那么答案是:要看提供的职位和我的能力是否匹配,如果匹配的话,那么我当然是一个好员工。
而如果问题是:假设我是一个男人,我是否愿意找一个像我这样的女人当妻子?
那么答案是:首先取决于这个男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是否和这样的女人合适。
所以也许,对于单个个体而言,合适比“有能力”更重要。
但是回到书上,作者到底想讲什么呢?
他其实是想说:如果你是一个品牌,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品牌?
上面我说的都是自己眼中的自己。那么,别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的呢?
哦,别人严重的我,关我什么事。
2
然后,再仔细想想的话:
如果把问题理解成理想状况和现状之间的差异,那么,这个问题大约等于,你可以提供的价值-别人愿意为你支付的代价。然后一个问题就变成了三个问题:
1)你可以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2)别人愿意为你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3)双方的需求与供给是否正好匹配?
然后第三个问题中,作为被购买方的你,和作为买家的你,站在了天平的两侧,觉得自己精神分裂了:我想要买的东西,应该是能够提供我自己不想做或者做不到的功能的,而不是我会的它也会我不会的它都不会。
然后忽然觉得,这个最开始看得我心潮澎湃的问题,好像是个很无聊的问题。
3
最近感觉自己有点分裂。习惯了用感性的姿态生活了这么多年——就好像上面的直觉的想法一样——我一直是跟着大脑中自动跳出来的想法去行动或不行动的。
而现在觉得自己应该更理性一点思考更多一点,我开始刚刚能够把书上的“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变成自己面对问题时的一部分,而这通常是在直觉反应以后,是在我问自己“还没有更好的思考方法”之后。
然后,当我这样回答之后,大脑通常就当机了……即便我还想再接着问“还可以怎么样”,但通常现在走不到那一步。莫名觉得什么都不容易,即便是自己的意识,都得像练拳一样,要反复练习,才只能往前走一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