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感,又称为隶属感。
按百科上的解释,它指的是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殊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和维系,归属感则是这种 划定、认同、和维系的心理表现。
而归属感又可以根据群体细分。比如城市归属感、校园里的集体归属感、公司里的集体归属感,等等。
今天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城市归属感。
即,个体对特定城市及其附带的人事物间的,一种认同、联结、和所属的心理倾向。
01
“哪里人”是客观事实,还是情感倾向?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务工与生活的需求等诸多因素,也许现在大部分人,都与不止一个城市有着关系。
如从小出国留学or移居的人,即使我们都知道他们是“中国人”,但多年在外国成长起来、受外国文化环境熏陶,他的为人处世、行为习惯或思想观念,可能更像一个外国人。那么他对那个国家,可能更有归属感。
或有因家庭原因移居其他省份、城市的人,如一个出生在南方、后来一直住在北方的人,他可能觉得自己就是个北方人了,也有可能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南方来的假北方人。
如现在的大部分人,出生在A城市,上学在B城市,大学在C城市,工作后在D城市。
对哪座城市的归属感最强,可能要靠这样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来得知:“你是哪里人?”
这个问题,从小到大都会被不同的人问到。
似乎小的时候,心里的答案是最理所当然的:这个问题无关乎你个人的情感倾向,只是一个客观事实问题。
即,你的家人、祖先在哪个城市,你就是哪个城市的人。
但长大以后,在与不同城市的人事物产生联结、生出羁绊来之后,这个问题的意味似乎另有所指:你觉得,你属于哪里?哪里让你觉得,你是它的一部分?
这个问题似乎添了一分心理上的情感倾向。
其实,哪个城市带给你的身份认同感最强,你就越会有归属感,越会倾向于把自己看作那里的人。
归属感,即有所属。要么是“我来自这里”,要么是“我将去向这里”。
02
我“应该”是哪里人?我“觉得”我是哪里人?
我出生在A市,辗转去了B市,成长在C市,大学和工作在D市。
记得未成年的时候,不论小学中学,每逢被人问起“你是哪里人?”,我都有些纳闷,不知道怎么回答才是正确的。
有人说:你爸爸在C市,你就是这里的人啊。
然而彼时的我还在用普通话而非方言和别人交流,这里的一切我都并不熟悉,显得格格不入,但他们却告诉我,我就是这里的人。
道理上说得过去,情感上我无法理解。
而这里的同学说,在来这之前,你在哪里,你就是哪里人吧。
她在以她的角度判断。对她这个本地人来说,我绝对和她不一样:于她而言,我可能任何地方的人,唯独绝不是这里人。
道理上有些不对,情理上却是没错。

小时候,这是道客观题,答案由家长和老师决定,你只需按他们说的填上,而不需要有任何更深远的想法。
后来,再想起这个问题,似乎多了一些引申的、特别的意味。
你所认为的自己的“根”在何处?你在何处才真正地扎了根,真正获得成长?在什么地方,你得以是真正的你?当你疲累、惶恐、阴郁时,你想躲回去的地方是哪里?
这个答案或许是隐秘而不可言说的:当你的答案并非父母长辈所认定的客观答案时,这样的言论似乎有些“背叛”的味道。
但很多时候事实就是这样 ——
在不同环境下,你整个人的状态是会不自觉调试着去适应当下环境的。
在你内心觉得舒适、可以去放松和依赖、做自己的样子的时候;或你内心觉得不安、迷惘、无所依恋而受拘束时,你的身体总会依你的想法而对应地进行调试。
本能的情感倾向是不会骗人的。
03
我们会爱某座城市,但这不同于归属感
如果问,你有哪个特别喜欢的城市吗?估计大部分人,都是有自己的答案的。
仅仅是喜欢的话,我们可以轻易喜欢上一座、甚至很多座城市。喜欢的理由是五花八门、甚至可以没有道理的。
在文学、影视或音乐作品里,经常有以某座城市或该城市地标为主题、背景的作品。它们或写实或架空,但都把城市的风土人情和特色描绘得引人憧憬。
比如音乐的话,有赵雷的《成都》,宋冬野的《安河桥》,痛仰的《西湖》,万青的《杀死那个石家庄人》和《秦皇岛》,以及一搜一堆同名歌曲的首都北京 ...
文学作品里,沈从文的《边城》、石田衣良的《池袋西口公园》、川端康成的《雪国》、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郝景芳的《北京折叠》,也都脍炙人口。
人们在美化或加工过的艺术作品里,对一些现实中的城市,寄予了超越现实的想象。
如香港,是赛博朋克最喜欢的舞台;人口密度极大的东京,在日本动漫里可没少被毁灭过,拯救世界全靠日本高中生;扒手很多的巴黎,永远还是浪漫的代名词;神似千与千寻里汤屋的洪崖洞,以及各种高低错落的地形和轨道,让重庆多了一分魔幻色彩。
不论是在这些城市生活的本地人,还是仅仅去旅游过的人,甚至从来没有去过、却因为一些艺术作品的描绘而生出万千想象、朦胧地爱上这座城市的人,都在这些城市的故事里,找到一些依托和憧憬。
但喜欢和归属感不同。
就像许多怀揣美好想象的年轻人,在毕业后奔赴北上广深、或其他自己喜欢的城市一样。
你是喜欢这座城市。有可能,你在那里工作一段时间,发现你对它的喜欢甚至超越了你对自己家乡的喜欢。
你喜欢这里的一切。但你也在努力适应着这里的一切。
你害怕格格不入,害怕无所适从。不论你多么喜欢它,你和本地人看起来永远不太一样,说话的口音永远不属于这里。
就像你喜欢一个人一样。你努力地去改变自己,去迎合对方,但始终会累的。

当节假日的时候,你和其他很多非本地人一起抢着车票、回到家里,你将刘海一把扎起、穿着人字拖下楼买盒饭、完了上来往沙发上那么一瘫,什么也都让人安心的时候,那种感觉,可能更像归属感吧。
那是不是非本地人就不可能有归属感了?
也不尽然。这可能需要时间,或者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事物,让你产生依恋、信赖和牵挂之后。
可能有一天你去菜市场买菜,和旁边的本地大妈讨论着哪个摊子的菜新鲜的时候,你忽然发现,啊,在这里,就好像自己的家一样。
04
归属感缺失与依恋无能的关系?
我无法断定这种城市归属感的缺失,是否能决定一个人的依恋类型,但我认为,这确有相当一部分的关联。
心理学上的“依恋”,在某种程度上,与归属感有些近似。
归属感,它指的是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划定、认同、和维系的心理表现。
所谓“依恋”是指,人们对建立亲密关系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婴儿对养育者的情感依附即为“依恋”。而在这其中得到的反馈,会影响其成人后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模式。
所以“归属感”和“依恋”的共同点,是在“关系”中,对另一客体所给予的认同感的需求。
* 自己归纳的非专业说明图 *
这种认同感,也可以说是安全感
说到成人依恋类型,这是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的理论。
他试图解释婴儿与养育者分离时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及其对该个体成人之后的持续影响。
依恋理论认为,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会形成我们对他人的预期,决定着我们的处世方式。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影响我们产生归属感与否的,大部分也是“关系中的经验”。放到这个话题里,就是你在所属群体(这座城市)里的经验和感受,决定了你对它的归属感。
相辅相成地,你对它的归属感,也会反过来影响你的自我认同和安全感。
弗洛伊德指出:“一个儿童如何认知、如何面对世界以及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将深刻地影响儿童的发展以及在以后形成精神病的症状。”
在幼年期,我们并不存在分析和判断能力,所以很容易地就被一些经验不经意间内化了。(在这里,内化是指,将被动地接受的观念未加判断地、吸收进自己的观念里的行为。)
关于依恋类型,比较多的研究是针对于原生家庭中养育者(多为父母)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但我们也许可以引申出一些思考 ——
和养育者之于我们一样,我们出生、成长的那座城市,也是“养育”我们的城市。那么是不是可以作一个类比呢?
举例来说,如果你是在另一个城市上学、度过青春期的,但你在这里的期间经历了校园霸凌,或长时间离开父母等经验,那么这个地方带给你的感受大多数是负面的。
之后,你再来到这座城市,是很难摆脱依附于它的主观情感、客观地去看待它的。
那么,不论你在这里度过了多少年、甚至整个青春,你还是会觉得,这里除了是自己的一个途经点之外,你不曾属于这里,也不会属于这里。
我忽然想起一个城市:深圳。
深圳有一点特别的地方,就是比起“本地人”,大部分都是外来者。那么,那些老家不在这边,但又确实已经在这生活了一两代人的,可以说是“深圳人”吗?
我想,那些在这里扎根生活、对深圳有着其他城市不可取代的自我认同感的人,是可以称作“深圳人”的。
不仅深圳,其他外来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也是一样。
而陆续在多个城市生活、却始终无法在任何一个城市找到认同感和统一感,真是一件寂寞的事情啊。
就像是,父母对自己很好,却始终得不到最深层的爱一样啊。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你我会在这陌生的城市里感到孤立无援吧。
05
最后
祝你早日找到扎根的土壤,开成一朵小红花。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