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位同事聊天,谈到这几年彼此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我明白了三个道理。
利他之心
两年前,我听过一场拉姆.查兰的讲座,主题是有名的《领导梯队》,他反复强调了人才培养和继任计划。起初我是不太理解的。在我过往工作、了解的传统型公司里面,人才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毕竟有了继任者,自己的下一步在哪貌似是个很尴尬的问题。于是慢慢失去了培养人的动力和寻找继任者的勇气。
但近几年我深刻地体会到,我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完全取决于身边的小伙伴们有多大的能力,以及我是否能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找到更多的上升空间。如果一时间无法找到更好的机会,我们彼此应该绝对的坦诚。
建立相互尊重和支持的工作关系,而不是凭个人喜好去交往。具备精诚通透的利他之心,时刻对小伙伴的成功负责(反之亦然)。这是我明白的第一个道理。
多样性
起初我对“团队多样性”的理解并不透彻:为什么我们对招聘中男女比例有这么执着的坚持?为什么在招募新伙伴的过程中,要刻意去寻找一些和我们不一样的人?
慢慢地我了解了多样性的团队对业绩提高带来的极大助力。从价值的角度来看,如果两个人的观点完全相同,那么其中一人就显多余。与不同的人相处可能产生不愉快,但可以改变行为。“偏见”可以量化,却并非难以改变,对团队和个人都是如此。
进行一些调整,让我们多接触和自己不一样的团队成员。尊重差异、感激多样性。这是我明白的第二个道理。
资源不足是常态
试想一个场景,当你耳边听到的抱怨大多是关于“资源不足”,进行的讨论是“为什么资源不足”、而不是“如何解决资源不足”的时候,你是否会心生烦躁?
其实,资源不足是常态。成长中的团队永远都是在资源稍稍匮乏甚至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做事情。我比较喜欢《大学》中的一句话: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是总是先做重要的事情。所谓“要事优先”,资源匮乏反而可以让我们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事。
缺乏资金、缺少经验、缺人,这些都是约束条件。我们需要试着在这些约束条件下前行,找到解决方案和创新方法。这是我明白的第三个道理。
本文作者万学凡,ThoughtWorks首席咨询师,武汉。作者保留本文一切权利,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