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地震了。
起初我感觉到窗户很明显地发出响声,接着是我感觉身体在前后摇晃。我走出屋子去看猫,猫很安静的样子,蹲在地板上。
起初我一直在确认,是我身体出现问题了,还是地震了,最后我得出的结果是地震了。(我现在回想,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然不跑。)
接过妈妈的电话之后,我看朋友圈。朋友圈被地震刷屏了。大多数人是将地震的信息传递出去。也有人说:地震了,人生突然有了新目标,就是买别墅。
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经历事儿后要在行动上做改变的人,而我更多的感受是,真的地震了,好像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没用了。
包括以前觉得所有有用的东西,甚至是那些曾经要锁在保险箱里的户口本、房产证。
地震真的来了,开保险箱才能拿到它们,还不如比它们不知道要便宜多少倍的手机来得实在。至少幸运的话,被压在一堆水泥之下,有一口气儿,又有信号,还能请求支援呢。
地震了,发现新目标是买别墅,这对不对,这当然对了,因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第二需要就是对安全的需要。生而为人,我们对于安全有天生的诉求。
可是不要忘了,我们的第一需要是对食物、对空气、对水,对那些维持个体生存的需要,而这些需要都必须依赖于一个事实,那就是得我们”活着“,带着那口气儿。
-我们得出了”活着“这个目标,却很遗憾,我们往往忽略了为什么活着?以及怎么活着?
现阶段,我还没能力探讨这么深奥的话题,也没有答案,即便我有,也只能是给自己的答案。因为我有我的路,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
没有一个答案是标准的,而又可以被所有人拿来,用于递交属于自己的人生作业。
另外因为我现在也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有一天我OVER了,不知道我那时是否能够得到答案以供参考。
但没有答案,不意味着不做思考。
今天,无数的声音在探求:
“既然我们要活着,这是最正确的目标,那么怎么活着又何尝那么重要呢?”
“我们活就活一世,怎么活当然重要啦?”
真是矛盾又烧脑。
好吧,回过头来,看本质,大前提还是”活着“,只是我们更倾向于在”活着“前面加上一个叫做”好好“的词,“好好活着”。
好好活着:好好的吃饭(该吃饭时好好吃饭),好好的睡觉(该睡觉时候好好的睡觉),好好的喝水,好好的爱惜,好好的保护,好好的学习,好好的工作,好好的享受......
说了这么多,才发现。“好好的”,好像是我们现阶段更倾向的东西。可多好才是好,欲望需要多少来填平,这似乎又是永无止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