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吃饭离不开筷子,筷子伴我们一日三餐,你可知筷子蕴含的人生道理?
筷子的种类众多,长短不一。其实古人在设计筷子的时候都是十分讲究的,比如说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人们可能觉得这样做不过是为了吃饭更加顺手,其实这种设计可饱含了太多的深意。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这样设计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节制。
筷子一头方一头圆,象征着天圆地方,这是古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当人们用筷子的时候,大拇指和食指在上,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向下,代表着天地人三才。
筷子的出现总是成对的,中国人讲究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一是太极,二是阴阳。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阴阳结合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筷子的历史悠久,早在《韩非子》中就有关于筷子的记载,到了现在,包括朝鲜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都在使用筷子。
曾仕强老师曾说:“中国人的筷子大有学问。一头是方的,一头是圆的。如果两头都是圆的,筷子就很容易滚落。如果两头都是方的,夹东西就不方便。有圆头,筷子才有用;有方头,筷子才能立得住。”
这包含着中国人的处世之道:无方难立人,无圆难成事。
清朝时期,大学士张廷玉深得康熙皇帝信任,曾三任会试同考官。很多官员在任考官时会借机受贿。即使考前不收好处,考完之后被录取的进士们会给考官送上礼金,这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现象。
可张廷玉不仅在入闱之前摒绝送礼,门生来答谢,他也一律只象征性地收一点礼品,重金坚决拒绝。
张廷玉告诫自己的门生,清廉要从小处做起: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同时,张廷玉谨守黄庭坚的官场哲学“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结仇的事不干,得罪人的话不说。
乾隆评价他,既哲亦既明。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整个清朝,汉臣享此荣誉者惟他一人。
太刚易折,太柔则废。一个人立身处世,要恪守底线,这是做人的原则,也要圆融变通,这是处事的智慧。
左宗棠曾官至两江总督。拥有如此权势声望,他从未牟取私利。大部分俸禄都被他拿出来用于资助清朝公共事业。
出征期间,他与将士同吃同住,军饷拖欠时,他自掏腰包贴补。 为官做人,左宗棠有自己的准则,与人相处,他亦通于世故。
每次回家,左宗棠总会宴请乡邻,登门送礼。家人问其缘故,他说,广惠之道,亦远怨之道。
左宗棠十分清楚,人性好妒忌,易积怨成恨。赠与恩惠,便是化解这一人性弱点的最好办法。
知善恶,做事有矩,谓之品正;谙人性,待人周到,谓之情商。
内心严正,外在圆通,是我们行走于世间的最高境界。
当然筷子的食用也有许多说道和禁忌。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切忌用筷子发出巨大的声音,筷子敲打碗盘就更加不文明了,甚至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好筷子不让它掉在地上,因为掉了筷子会被视为非常不雅的举动。
小小一双筷子,蕴含人生大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