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被称为剩女剩男的时候不想想,自己也因为被剩下而苦恼过,还是彻底不把它当一回事?

你再也不是十八、二十二的小姑娘了!
你猜,唐小雅听到的下面一句是什么?
你!嫁!不!出!去!了!
噢我的上帝,我赶紧去百度一下,
中国的晚婚年龄没改啊,女性明明还是二十三啊。
然后再赶紧查了一下日历,没穿越啊,明明是21世纪啊!
唐小雅刚刚过25,她妈就硬说她奔三了。
她每天听到这几个句式无限循环播放:
奔三了啊,该抓紧了!
二婚的都要二十出头的,你再这样就要找三婚的了!
医生都说了啊,25岁以后生孩子就有风险了!
为什么给你介绍一个就推一个,上次吴阿姨介绍的明明挺好的,不就是年纪大了点?
她妈还常常问,你们公司是不是男女比例失衡啊?怎么可能一个都看不上?
小雅说,不太失衡啊,也好歹有30%啊。
她没敢说,她那个公司才10个人,抢板凳的游戏竞争太激烈。
只好缓一缓圆了一句,他们都有女朋友了。
她妈竟然说,辞职吧,这样的公司,根本不人性化!
唐小雅真的是炸了,为了把我嫁出去,妈你眼里还有没有我的前途?
对啊,在嫁出去面前,工作算个屁!
什么工作不能再找啊,青春可以再找吗?
听到这里,我都快懵逼了!
不要说25岁根本不大龄,就算真的大龄,嫁不嫁不是唐小雅自己的自由吗?
我都远远超过18岁,独立自然人了。
杀了人都要负刑事责任了,还不能自己选择结婚的时间吗?
现在大家都喜欢动不动把“剩女”这个词挂在口边,而且出现了一个非常无法理解的现象,就是
“剩女低龄化”
。
有人还为“剩女”分了等级——
25-27岁是初级剩女,因为她们还有勇气为不剩下而奋斗,所以叫做“剩斗士”;
28-30岁是中级剩女,此时的她们机会不多,事业又忙,所以叫做“必剩客”;
30-35岁是高级剩女,因为在残酷的职场中战斗,完全无所谓单身,所以叫做“齐天大剩”;
35岁以上,不说了,此时应该自带观音菩萨一样的光环,凡人都不敢靠近,所以叫做“剩母玛利亚”。
老实说,唐小雅也曾经为自己的“剩斗士”身份担心过。
她时不时也会跟我说,闺蜜A谈恋爱了不再跟她逛街了;
同事B长成那样居然也找了个帅哥;
我靠那个土肥圆的死对头C那天发了个朋友圈,旁边勾肩搭背的是个长成鹿晗那样儿的小鲜肉!
我说,那丫的是不是随便找了个餐厅服务员合照的啊?
唐小雅笑了,如果是,那得赶紧去大众点评网看看那丫都去过什么餐厅,然后一个个去试一下。
咳,这人,上一秒痛斥老妈逼婚,下一秒还不是一样看着“30岁”三个字就像看着“911”一样恐慌。
我说,你太没自我了!
你必须像我啊,身边的那些女同胞都说我已经胖成一团球;
她们还以身作则中午不吃肉、晚上只吃个苹果说要减肥,你看我受影响了吗?
我还是每天坚持吃五顿,其中三顿在晚上,下午茶不算。
这才叫“不一样的烟火”!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万米长跑,其实总会有人超过你,总会有人给你瞎指方向。
如果大家都悠悠然的,你喊我剩女,我就应一声;
你说我太挑,我就承认;
你叫我将就,我偏不。
慢慢的,那些嘲笑你的,逼迫你的,议论你的,恨不得你被渣男骗上床然后一脚踢开你的人,都会渐渐的消失了。
所谓“剩男剩女”的说法,也不过是闲着没事的人调戏下你的一个产物。
他们才不管,如果你匆匆为了“不剩下”而跑进一个婚姻的死胡同,会死得有多难看;
他们也不管,如果你太心急,被渣男骗被小太女耍,最终浑身伤痕还不是要自己舔。
跑步的人都知道,要跑马拉松,必须有自己的节奏。
这个节奏最忌讳被打乱。
我们要追求自己的节奏。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
万一因为别人追上了,自己控制不住情绪,随便拐进了一个死胡同,那岂不是比跑得慢更糟糕?
所以,什么时候别人再嘲笑你是个“剩下的老东西”(不管男女啊),你不妨告诉他——
他们是很快,但是我持久啊!

为什么人的行为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希·福洛姆做过一个心态研究实验——
先带受试者在完全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走过一道桥。
然后打开暗淡的灯光,大家看见原来桥下有数条大蟒蛇!所有人吓呆了。
当实验者再打开所有灯光,大家看到蟒蛇旁边有大量保护网,其实那座桥是安全的。
但是,奇怪的是,依然没有人敢再走过那道桥。
这个实验可见,不同的环境下和周围人们的反应,相同的事物对人的行为产生巨大影响。
即使明知道环境是安全的,但是因为心理上的恐惧,以及周边人群都不敢前往,影响到所有人的行为都是一致的。
事实上,人总是处于一个非封闭的环境,随时会受到周边的人、事、物、言论和他人行为的影响。
比如,还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效应——『鸟笼效应』。
『鸟笼效应』是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人假如买了一个鸟笼,他迟早要再为这个笼子买一只鸟而不会把笼子丢掉。
买鸟笼的人可能一开始只是喜欢鸟笼这个工艺品,但是因为周边的人都会把鸟笼应用于养鸟,也会不断有人去问鸟笼的主人:
『你的鸟是不是死掉了?』
『这么好看的鸟笼为什么不养鸟?』
于是,『鸟笼必须用于养鸟』这个观念就无形中影响着人的判断,最终做出了与当初买鸟笼意图不一致的行为。
因为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独立判断,首先会出于个人需要考虑。
然后就会不断受到环境的影响。如果个人的行为是异化的,自然就产生恐惧、焦虑、迷茫、失望各种情绪。
因为这些情绪,会下意识的形成对他人的模仿行为。
因此,舆论可以造就道德观,也可以毁掉一个人的真实需求。
这就是社群 / 社会的效应。

维小维的其他成长&情感好文:
07.有人说,它比抑郁症更糟糕
我是维小维,有笑点的励志派,接地气的治愈系。擅长生动的、温情的、理性的文字,每一篇都带你涨知识。
如果喜欢的话,还请按一下关注按钮,让小维常常陪伴你。
(这是维小维第41篇原创文章,转载请加署名和出处。侵权举报不举报我看着办哈。)
网友评论
呃,顺便提一个有意思的事情,男同胞们也剩下不少,为什么没多少人对他们指手画脚,反而抓着不急嫁的女孩子说三道四?有意思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