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海涛

前几天群聊,小林给安排了写作文的作业,写当年的吉林之行。有张照片还是有印象的,北山上拍的,有兰烨,王然,韩冰。不过后来的北山之行记不太清楚了。何晖提起的晚上去江边看大桥我也记不起来了,看来写个事件能串连起来的吉林之行是写不了了。想来想去,还是散点式的写写高中记忆吧。
在那个颇具理想色彩的年代里,很多高大恢宏的主题显得很自然毫不违和。就像艺术节上聪演唱的《血染的风采》,还有班里多次合唱过的郭峰创作的《让世界充满爱》。
韩冰、小林还有多位班上的学霸是说起三班必提的响亮名字。时下的‘学霸’一词,放到咱们班同学身上不是那么准确,班上的神一级的同学,还真不是啃书本学出来的。就说小林吧,笑呵呵的,学什么都透着一股灵性劲,课堂上小林回答问题或解题的时候,经常给你灵机一现脑洞大开的感觉。还想起个小林的小趣事,当时几个同学常去同志街上的一个电影院看电影,每次都是学生票进去,有一次好像是看《红高粱》吧,好像还有聪,结果入场时,小林面带窘促的告诉我们,因为小林留着小胡子,用学生票看门的说啥也不让进·····留着小胡子的小林,就这样成了记忆里一个抹不去的印象。
班里语文课的三分钟讲话,每次都有精彩的话题,还有读书笔记。同学们的演讲以及和老师的交流中包含了书本中得不到的人文气息。还记得一位语文特厉害的女生(名字记不清楚了),给一篇描写山谷里兰花的文章起个题目,脱口而出“空谷幽兰”,令同学们赞叹。
经常一起玩的有老缪、纪辉和易辰。老缪是能侃能聊的,沉稳带着诙谐,纪辉和易辰带着率性和自由自在。当年一起乒乓的有谢朝晖、杨恩明、陈云山,还有没分班之前时候的谭松。陈云山的发球记忆犹新,带着范儿。一起游泳的有月明、魏宇、聪、易辰,还有于鑫、浩群、小林、杨恩明、何晖、纪辉,好像还有老缪?总之一大帮子人,很成气候。
畅游在泛着波光的南湖眺望远处的南湖大桥,或者骑车穿行于斑斓的树影间,是回忆中最难忘的画面。这些画面里当然少不了去净月潭路上的乡间小路和两旁的柳荫。几年前偶然看了电视上播的电影《红衣少女》, 片子里一组同学骑车在乡间小路,很唯美,经历过80年代的才体会得到, 以至于使我认为那可能就是在去净月潭的路上拍的。前几年一次在长春路过那条路,去净月潭的路早已经是宽阔的马路,两边是新开发的住宅。这使得当年的记忆愈发显得珍贵了。
印象中同桌或座位较近的有于辉、王然、张雷、兰烨、孟颖还有赵辉、王红岩。记得有段时间是一星期换一次同桌,跟不大爱说的王然同桌多少有点压力山大,跟旁边的张雷就轻松多了。张雷是爱说爱动的,还有浩群和于鑫。印象深刻的还有烈子,顺子和朱良秀,朱江。
记忆中还有田径赛场上白云的800米跑和月明5000米跑的精彩情景。
同学们有的联系多些有的多年没有联系了。网络即时通讯,虽然缩短了交流的距离,但却不是一模一样的那个青春无敌的时空,所以有时竟然在想要发送消息之前踌躇了,好像是怕挪动了图书馆里保存着的精美的书,但心里却早发出了对老同学的祝福。
不能不提的是班主任王海鹰老师,我从小是爱淘的,爱淘的学生没有不怕老师的。但每每回忆起老师的时候,画面中老师总是微笑着的,看着阳光下户外活动的同学们,微微眯起一点的眼睛里看得出是对同学们满满的爱心。
匆匆写的短文,一定还有友好相处过的同学没写到。生活在不知不觉中跨越着年代,在不断变化的多元的社会语境中,始终不变的是追求梦想的心。在咱们的三班,有这么多优秀的同学,每个人都一定会有让附中人无不自豪的“附中情结”,但更让人珍惜的是同学间兄弟般的友情,这种同学间的“附中情”更加珍贵,从高中一直延续至今。

谢谢海涛支持!
感谢大家的支持。不知不觉,已经有十来篇文章。大家的文写的都很好看。请继续投稿哈。
今天正值端午佳节,祝福同学们节日快乐!
三班小编敬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