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生灵都天生具有本能的愿望跟行为,以避免痛苦和体验幸福。问题在于缺乏智慧(wisdom佛经为般若),我们不断用头脑创造痛苦,作为这种行为方式的附加条件,从而忽视了以创造幸福作为行为方式的可能。我们不可避免地沉沦于使我们无比失望的事物中寻求快乐以取悦头脑,错过了可使我们长期幸福的事情。简而言之,头脑(意识疗法称之为小我Ego)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幸福的本质。在那些人中,甚至更少有人致力于系统地消除其内在障碍并培养其内在的宁静。这毫不奇怪,因为很少有人真正体验过喜乐(意识疗法认为快乐是二元对立的情绪,这里为喜乐为一种恒久的心境状态)。
佛陀的基本教导之一是:我们越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性,我们所受的苦就越少,我们变得越喜乐。事实上佛陀将实践的目标“涅”称为“至高无上的精神状态”。世俗的快乐是短暂的,不可靠的,培养心灵的喜乐是恒久的避难所。
由此可见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亦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层面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绝大多数人的心理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逃避问题者最终会作茧自缚,躲藏在自己营造的幻想世界里,与现实生活完全脱节。
不少人还没有解决旧的心理问题和痛苦,却又要逃避新的心理问题和痛苦,他们不断用症状以及人格特质作外壳,把自己一层一层包裹起来,最终坐困愁城无法自拔。所幸也有人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心理障碍,及时寻求帮助,用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正常的痛苦。
事实上,如果用头脑不顾一切地逃避问题和痛苦,不仅错失了心理成长的机会,而且还会使我们增加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长期的心理疾病会使人的心灵停止成长,心灵就会萎缩和退化心智就永远难以成熟。这些都发生在头脑层面,你要做的就是学会出离头脑。
因为在头脑思维的主导下,我们不是想着改造自己就是想着改造他人,改造自己是没有智慧,改造别人是没有慈悲,而往往这两者会集中体现在同一个人身上。一心想要改造自己的人,是内在的匮乏感驱使,一个人的内在比较少,就需要更多的外在来弥补。一般骨子里自卑人都表现很自大,同时经常说别人短处来掩盖自己的短处,夸自己的长处来抹杀贬低别人的长处,这样的情况古往今来,一直在不断轮番上演。
在心理疗愈之前,你要做的就是尝试放下你的怼怨,尝试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纳不完美的世界。先不要急于用头脑去解决,这样你才能够允许自己成为自己,你才能够允许所有的事情按照它原本的样子呈现在你面前。这并不是让你变得消极,消极跟接纳的区别在于消极是放弃,是逃避,是无奈。你要有足够的意识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你只要记住两件事情就好了,去感知去经历。
当你越是这样去做的时候,你就越会了解自己。自信来自对自己的了解、理解和无条件接纳。自信产生力量,使自我成长。人生需要的不是理性的逻辑论证跟刻板的数学公式。不管你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管你当下正遭受什么样心理问题的困扰。首先要做一个真实的人。因为真实才蕴含力量!这真实源自感知,源自你内在的意识,佛陀曾对他的门徒说:要慢慢地走,很有意识的跨出每一步,如果你每一个步伐都是有意识的,你就不会匆匆忙忙。这个过程你就不会制造新的心理问题了。你会感受到莫大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不取决于外,而取决于内我是天地之间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不会回避和拒绝任何经历和体验。我是什么人,就是什么人,我能成为什么人,就会成为什么人,当你依心而行,强劲的生命力就会迸发出来,如蝶之恋花,木之向阳!所有的阴霾将一扫而空。那么你不需要通过别人来给予证明,你也就不会受缚于人际交往中迷失自我。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曾说:智力越是低下、精神越是贫乏,就越喜欢与人交往,在我们全部的经历和磨难中,只有构成我们感觉意识的东西才是永恒持久的。人格几乎在生命中的每一时刻都在不断地发挥着作用,而其他方面的影响则是暂时偶然的转瞬即逝的,并且易于受到各种机遇和变化的制约的。正因此亚里士多德才说:“永久长存的不是财富,而是人格。”
健全的人格才能轻而易举获得幸福,或者换一句话,“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才是对人的幸福起着关键作用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更应该注意维护和提升这方面的质量,而不应该只热衷于占有外在的财富和荣誉以及各种各样不必要的人际交往。向内才是通向自我实现的自由之路!
一个人若是获得了这样的智慧,那他就要小心谨慎地确保自己内在的幸福源泉畅通无阻。为此,他必须带有极大的意识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为了获取独立健全的人格,他们会心甘情愿地节制欲望、维护自身的内在的精神财富。因为他并不像其他人那样,只能依赖外部世界以求得快乐。所以他就不会因对职位金钱和掌声等的渴求而误入歧途,不会为迎合人们低俗的趣味而违背自己,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也让你免于心理疾病的威胁。
生活并不需要技能,它需要的是智慧。这种智慧在意识疗法里面称之为觉知。那么什么是觉知,觉知就是超越我们苦心经营的头脑世界,看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就像发生在别人身上,而不是深陷于各种关系当中纠缠不清。
意识疗法倡导尽可能早地去达成觉知,要不断觉知,不要等到明天再去觉知,用当下去觉知思维,思维只能存在过去跟未来,用意识去觉知情绪,看清楚情绪背后的思维模式,用意识去觉知你的限制性信念,意识是感知的能力,觉知是感知的过程,而观照就是觉知能达成的状态,抵达生命本应该存在的状态。该如何达成觉知可以参详以下专栏:
在觉知状态下不存在取舍,一个觉知的人做什么都是对的,因为他能看到了,不存在选择问题,选择意味着头脑的思维意味着遵循限制性信念行事,他不用思考,他直接就能看清前方的道路,追随自己的内心毫不迟疑地往前走,就像是自己的汽车熄火停在了铁轨中央,而一辆列车呼啸而至,你也不会担心因为你知道该怎么做,你不知道为什么知道,但你就是知道,这就是觉醒的第二个层面,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佛陀称之为开悟。
抵达觉知开悟需要多长时间?在践行自我心理疗愈体系的过程当中,也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古老的故事来回答!一位和尚正在穿过乡村。他问一位坐在路边的老太太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爬过眼前的大山。她无视他。他再次问她,她再次无视他。如此这般反复三次。僧侣认为女人必定是耳朵出了问题。当他走开的时候,他听到她喊道:“七天!”僧侣返回来问:“同样的问题问你三次都没有回答,为何等我要走的时候你才说出答案?”老太太说:“在我回答之前,我必须看你走路的速度,以及看你的态度有多么坚定,我才能给你准确答案。”
同样的,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教育背景不同,理解起来也千差万别。禅宗讲究的是顿悟。像六祖慧能那样听到一个偈子就可以开悟。好比我们在生活当中看到一句鸡汤或者听到一个口号,然后我们就开悟了,但这是少之又少的情况。而在净土宗当中,就好比是老牛拉车,你一辈子诚心诚意地念一句佛号,也可以开悟而抵达极乐净土。
佛教徒坚信有启蒙这样的东西,当他们有潜力去实现它,并追随这种认知的前行的时候,就没有多余时间来猜测它会花多长时间。 7天,7个月,7年,7个生命周期,无论多长时间,都是必经之途。如果了解每一样东西的本质,包括意识疗法自我心理疗愈体系,不要匆匆忙忙,也不要急着去评判,只要践行与等待!完全无为地等待,如果你能够等待,将会有蜕变,这个等待就是一个蜕变,那个开悟就会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