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不断学习”应该成为教育界的奋斗目标。
提高学校的水平要讲究学习风气,道德修养,社会良心的大学文化,要避开过分激烈而有无效的竞争。
把十几岁的少年硬性按一时的成绩表现严格分等,并且把这种等级制度化,变成学校为之日夜担心的寒暑表,变为日夜奋斗的目标是基于乖劣的一种现象。
学生无疑是有差异的,但是,其一,这些差异是我们特定的测量造成的,换另一种测量方法,学生的排列可能完全不一样。现在有些小学每一科都看着重默书,学生其实就是按默书能力而被排列;假如换了着重创作,排列就会很不一样。这样的差异,不可以过分认真,否则会自我困扰。其二,这些所谓差异,从新的长远发展来看,其实是无足轻重的。一个人的一生很长,离开学校以后,还有许多学习、努力、变化的机会,只要看看,四十开外的人,其成败,与中小学时期的学业成绩,其实有多少关系?因此是教育制度本身造成的表象,把自己的神经弄得非常紧张。许多学生,往往就是在这种意识下,被教育制度看不起、看不惯,被排斥、被放弃。学生因而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一生以为自己是注定的失败者。
教育者应该对学生抱有信心,给予学生希望,就像那些需要特殊照顾学生的老师一样,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才,相信这个社会人人都可以是知识分子。
不相信学生会成功的学校,一定不会是成功的学校,不相信学生会成功的教育制度,一定不会是成功的教育制度。
又想起梁济老先生的发问:“我们的教育会好吗?”
教育的走好,需要我们摒弃功力,眼中有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