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Ⅰ》
贲友林名师工作室于2020年12月推出由工作室成员编著的《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Ⅰ》。这本书彰显学生视野,聚焦问题研究,是一本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建议,可让教师、学生,乃至家长都开卷有益的、不可多得的好书。
呈现真实的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在总目标中规定,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能”的培养围绕问题展开,首先需要正视学生已有的问题,从解决学生已有的问题开始。
为此,“贲友林名师工作室成员各自以自己及周边学校学生为对象,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对数学教师和不同年级学生的调研问卷、访谈等方式,广泛搜集问题。”(贲友林语)再通过交流、讨论,最终甄别、遴选出覆盖六个年级共60个有价值、有意义、值得研究的问题。
“8可以分成8和0吗?”、“0是不是双数啊?”、“1.2的小数部分是0.2还是2呢?”、“0.28为什么读作‘零点二八’,不读作‘零点二十八’?”、“小数乘法竖式为什么要把末位对齐?”、“x=1是方程吗?”……这些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都不陌生。但有些已能给学生解惑,另还有些则连自身也需指导。于是,翻开《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Ⅰ》,便会在真实可感、自然亲切的心境下,获得这些源于实际的真实问题要如何解决的支持。
提供切实的帮助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搜集学生问题的同时,教师也在不断生成和提出自己的问题。
本学期我执教校内公开课,选择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按比例分配》作为教学内容。在通读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后,发现除课题以外,都没有再发现“比例”,更没有发现“按比例分配”。那么,本课课题为什么定为《按比例分配》呢?为能以己昭昭使生昭昭,接下来便进行了查找与求证。
《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Ⅰ》六年级第4个问题恰好就分析和解决了这个问题。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王江老师在《按比例分配还是按比分配?》中指出“‘按比例分配’是过去的习惯用法”,说成“‘按比例分配’可与后续六年级下册要学习的‘比例’有所衔接”。受此启发,实际教学时,我从学生已学的比引入,淡化了对比和学生尚未学习的比例的区别。
不仅《按比例分配还是按比分配?》如此,《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Ⅰ》中的每个问题都先是问题提出,再是问题分析,最后再有教学建议,使得无论是助自己解决问题或是助他人解决问题,都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操作,从而切实可行。因此,《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Ⅰ》一经推出,意料之中获得了老师们的竞相购买,同时又意料之外,但却为情理之中地获得了来自学生以及家长的热捧。
引领团队的成长
独行快,众行远。一根筷子被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团队的力量足以改变现状。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倡导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他指出,21世纪的教师不但要是“教的专家”,同时也必须成为“学的专家”。教师间作为专家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连带关系被称为“同僚性”。教师群体通过研究构建出同僚性的那一时刻,也就是“学习共同体”构建成功的时刻。
贲友林名师工作室始终“以‘学为中心’小学数学课堂作为研究项目,探索、构建‘人人为师,个个向学’的课堂样态,在学生的成功过程中成全自己,也成就一个有理念、有特质、有情怀的小学数学教师学习与实践的共同体。”《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Ⅰ》聚焦学生视野中的问题,着力于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使工作室成员通过参与问题的搜集,更加关注从学生学习的视角设计教学;使工作室成员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学习和体验到如何做研究的方法,引领工作室成员从想要做研究到能够做研究,悄然实现着专业的发展和提升。《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Ⅰ》也成为引领团队成长、改善教育教学最后一公里的有益实践的成功范例。
一本书,若实用,能帮助读者解决当下的问题,则能给人贴心的感觉;一本书,若启智,能打开读者更多的思考,则能给人奔跑的力量;此外,一本书,若还能似明灯,给与读者精神的指引,则会更加让人不忍释手。《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Ⅰ》正是这样一本贴心的、让人不忍释手的好书,所以,让我们与《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Ⅰ》一道,在问题中成长,让美好发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