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百度里输入“大学城”,百度给的解释如下:大学城(英语:University Town),指一种因为高等教育而形成的居民点城镇模式。一般来说,大学城形成于欧洲,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发展规模逐步扩大,有的大学聚集在一起,使得大学周边地区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比如德国的柏林洪堡地区和海德堡、瑞典的乌普萨拉等等,人们把这种高等院校的集聚之称为“大学城”。
按这个解释,中国最早的大学城20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比百度上说的中国第一个大学城2000年8月才开始兴建的廊坊东方大学城早近半个世纪。这个区域就在北京海淀区学院路。这条南起蓟门桥,北至清华东路,全长仅约4.4公里的路上,1952年就建起了“八大学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这八所院校为中国工业经济腾飞做出了突出贡献,走出了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吴仪,中科院院士李依依、魏寿昆等众多国家领导人、科学家、知名学者和一线劳动模范。
上世纪50年代初,根据“苏联模式”,我国也开始走上工业强国的道路。面对新中国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旧有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科教育体系完全不能适应,于是乎,国家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1950年6月,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初步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或其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
中央一发令,四方全开动。北京作为首都当然要走在前列,就像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样,有关领导也手拿红笔,站在北京地图前在西北郊的一块农地上画了一个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以及全国其他的大学院系纷纷响应,合并重组了8个专业的理工科高校: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林学院和北京医学院,即人们所说的“八大学院”。并确定于1952年暑期正式招生开学。(昨天我在文章中搞错了一个学院,把北京政法学院放进来而把北京林业学院给遗漏了,“月冲钱”网友热情地给指了出来,在这里表示感谢)
“八大学院”的概念有了,开门招生的事也定了,怎么建才是一个大难题。定下路和各学院的位置马路东侧(4所)从南到北依次是: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马路西侧(4所)从南到北依次是: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那时候的人们大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兴建过程中相信老前辈们都吃了不少苦,才有了现在的良好环境。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八大学院陆续更名为大学。
1985年,北京医学院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林学院更名为中国林业大学。1987年,北京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1988年北京钢铁学院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矿业学院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1995年北京农业机械学院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1999年北京航空学院更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北京石油学院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
2017年9月,国家双一流名单正式公布,学院路上的“八大学院”全部入选,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以及北大医学部都顺利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或成为其中一部分,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随着各地大学城的集中建立,不少地方的大学城拥有的高校数量可能比学院路上多,但论历史和文化及院校的层次,学院路还是我心中当之无愧的“大学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