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58548/9179cf19164fb33c.jpg)
CNN Student News最近一期提到了美国大选期间各路假消息在社交媒体上肆虐,甚至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出来呼吁要警惕这些虚假信息。其实无论是国外的Facebook,Google,Tweeter还是国内的朋友圈,很多被人们疯转的文章实际上完全没有事实依据。例如美国大选期间,爆出了很多关于两党候选人的各种黑幕和野史,即使实际上很多传闻都是假的,但是它们还是在像病毒一样扩散。
为什么这些没有事实依据的假消息却能够在社交网络中被人们大肆转载和分享呢?微信公众号“叔的刀法”的作者李方认为,这些假消息之所以能够病毒式传播是因为它们击中了某些人的焦虑。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认知偏差,人们倾向于筛选出那些有利于自己的或者与既有看法兼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相反的信息。例如支持川普的人就可能在朋友圈疯狂转载希拉里的丑闻,只是因为这样的消息对他们有利而已。
虚假消息不仅充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即使在我们每天看到的书本里也有大量的伪装成“事实”的“看法”,因为这些书或者文章的作者完全没有论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进而这些“伪事实”的目的很可能只是为了误导读者达到他们的目的而已,甚至有时候是为了中伤别人。人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通过各种渠道接收大量信息,像这样的“毒信息”自然而然的也会进入我们的视线。如何甄别和过滤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像电脑需要杀毒软件一样,人们同样需要给自己的大脑安装一个防火墙来过滤虚假甚至有害的信息。
面对海量的资讯,逻辑分析就是获取有用信息的一个利器。当人们需要判断一篇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清楚哪些是“事实”,哪些是“看法”。下一步就是分析作者提出的每一个看法是否有足够的事实论据来支持以及从论据推导出观点之见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常用的逻辑推理方式有演绎法和归纳法,如果论据和结论之见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这种推理就是演绎法的一种,如果是从大量的例子中作者总结出了一个结论,那么他采用的就是归纳法。
运用逻辑思维分析信息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更重要的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主要包括主动的质疑和正确的提问。面对任何一个进入我们大脑的看法,首先是需要问自己“这个看法对吗?”让自己的大脑进入警戒状态。即使通过逻辑分析,暂时没有办法挑出毛病,我们仍需要继续向自己的大脑提问:即使这个原因正确它是唯一的原因吗?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可能导致这个结果呢?是否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呢?如果是,它是否是最重要的原因呢?在《如何正确提问》一书中也提到很多其他重要的提问角度,例如作者提供的“平均值”,这个平均值的含义可能有很多:中位数,几何平均数,算术平均数,众数。
主动的逻辑分析和批判质疑都是独立思考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向外去分析哪些看法和信息,更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向内审视自己的思维定式和陷阱。因为每个人面对不同事实或者观点都有自己的先入之见,很多时候这些先入为主的观点很可能导致认知偏差。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金融学近几十年来对此有大量研究:
人们往往过度受第一印象/在先印象的影响,anchoring
人们经常从亲历的事件中推出过多结论 小数定律,rule of small numbers
人们对同一问题的哪怕些微不同表达也会作出不同反应,framing
人们倾向于筛选出那些有利于自己的或者与既有看法兼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相反的信息,confirmation bias
人们放弃一个已有的看法总是比形成一个新的看法困难,endowment effect
人们总是过于自信,over confidence
人们没有办法避免这些先入之见,只能主动拥抱它。在不确定的情形下,如果只能根据不完整的信息作出预测和相应决策时,贝叶斯推理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用概率来定量的表达人们对这个世界各种事情的先入之见,在新的经验/观察/数据面前如何调整。先入之见(prior belief)不仅仅是要被新经验/观察/数据修正的对象,更是整个过程必不可少的起点。经由一轮贝叶斯推理,先入之见修正为后验命题(posterior statement),又成为下一轮贝叶斯推理的先入之见。假设-检验过程持续不断循环往复,科学研究是这样,我们审视观点过滤信息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借鉴。
以前人们不识字被识字的骗,现在人们识字了又被各种假消息伪事实骗,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自己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分辨能力。只有自己具备了思考能力才能够给自己的大脑安装一个杀毒软件,免于各种病毒的侵扰,才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立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