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注释
晋平公: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于: 向。
吾: 我。
师旷: 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恐: 恐怕,担心,害怕。
暮: 这里指晚末。
何: 为什么。
炳烛: 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安: 怎么,哪里。
戏: 作弄,戏弄。
盲臣: 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臣: 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闻: 听说听闻。
而: 表并列,并且。
阳: 阳光。炳烛之明,
孰与昧行乎: 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孰与: 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昧行: 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善哉: 说得好啊!
善: 好的善良的。
日出之阳: 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
日中之光: 正午(强烈)的太阳光。
好: 喜欢。
为: 作为。
少: 年少。欲想,想要。
炳: 点燃。
作者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人物介绍
晋平公,姬姓,名彪,晋悼公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公元前557年―公元前532年在位。晋平公即位之初,与楚国发生湛阪之战,获得胜利。公元前552年,同宋、卫等国结盟,再度恢复晋国的霸业。在位后期由于大兴土木、不务政事,致使大权旁落至六卿。公元前532年,晋平公去世,谥号”平“,其子公子夷继位,是为晋昭公。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
赏析
晋平公想要学习,却担心自己年龄已老。而师旷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他形象地比喻;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这一比喻,很形象,人们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所以晋平公为之称善。本篇的特点,在于采用形象的比喻。师旷的说辞,不是陈述抽象的道理,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识来阐发自己的主张。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师旷有意利用汉语一音多义的特点,用双关的手法故意曲解晋平公的语意。晋平公所说“欲学,恐已暮矣,”其中的“暮”字,指的是年龄老大,已入暮年。师旷却将“暮”字解释为太阳已落,天色将晚,所以说:“暮,何不炳烛乎?”这样的曲解,形同戏弄,正因为如此,师旷的话才引起晋平公的高度注意。以下师旷由“炳烛”自然导引出关于学习的比喻,留给对方的印象也就更为深刻了。先秦游说之士的说辞往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诀窍也就在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