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平公问师旷》作者:刘向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译文:晋平公对师旷道:“我年已七十,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
“那就点上蜡烛呗。”
“老小子,怎么连我也敢调戏呢?”
“嗨,我一个瞎子,怎么敢戏弄陛下呢。我听说,小时候用功学习,就像那初升的太阳;中年用功学习,就像那高照的日光;老年还能用功学习,就像烛光将黑夜照亮。有支蜡烛光,总比抹黑走夜路好吧。”
“有道理,说得好。”
感
不知为什么,总是直觉,知识和智慧绝不是一生一世的积累,觉得那些所谓的天才不过是上一世或者是上几世积累得较多,此生可以挥洒自如而已。
什么是好的东西,天才+心血的凝结。比如《红楼梦》,曹雪芹不仅有才,而且将十多年的心血完全凝结于此,痴心不改,全情倾注,才有那么精妙的作品。
真正的学习其实就是和这些精华靠得近点、再近点,让这些熠熠发光的人类精华如点点烛光照亮自己的人生。
这些星星点点的光,引诱着我们人性中的美好像花一样慢慢绽放,让我们愉悦、感动,相信世界美好未来美好。
思
你有照亮内心的一支烛光吗?
人的一生如同在泥地里跋涉一样,人性的贪婪、懒惰、自私、懦弱……一个比一个更有力地拖着我们前行的双腿,时不时我们就会和迷茫、放弃、绝望不期而遇、劈面相逢。
有了心中那点微弱的烛光,不至于让我们溃不成军,毫无抵挡地败下阵来。哪个人不是先被自己拖下水,之后不得不向生活举手投降。
行
古人在学习精进上,对自己下手是相当狠的。比如文中的师旷,他可是春秋时鼎鼎有名的牛人,尤其在音乐造诣方面,传说弹奏的音乐可以惊天地泣鬼神。
只是,眼盲。为什么盲的呢?据说他觉得眼睛看得东西太多,影响专注力,便用艾草熏瞎了双眼,这样就可以专心在听觉和演奏上。你说狠不狠?
我们当然不会对自己这么残忍,现在流行语是,要对自己好一点,可是我们真的知道怎么才是对自己好吗?
想买就买、想逛就逛、想玩就玩,这算是对自己好吗?可是,为什么之后总感觉疲惫而厌倦,空虚且无聊。
耐心地在心中点亮一盏明灯,让它温暖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这才是对自己真的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