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万维钢老师的文章,标题挺有意思的,叫做《如果修心能养生,你应该怎样三省吾身》。
文章引用了许多科学研究,证明了一个事,那就是修心能养生。最典型的反例就是安慰剂效应。所谓的安慰剂效应,就是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一个人觉得自己身上这儿疼那儿疼,到医院医生给开了药,他吃下去感觉真的好多了——殊不知,那个所谓的药的成分就是淀粉,根本没有对症的作用,是个“安慰剂”。病人所谓的“感觉好多了”,其实完全是心理作用。
当然还有很多相关的科学研究,而最终的结论就是,人的思想,可以切实地,影响人的身体。
既然积极的心态真的可以养生,那么怎样可以长时间地保持这样的心态呢?
万老师在文章末尾提供了很有意思的视角——自省。请注意,他所说的自省可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自责”,比如责备自己“为什么那样做?”、“为什么你还是改变不了”等等。而是从反“安慰剂效应”的角度出发自问三句,所谓“三省吾身”:
装什么病?
卖什么老?
你干活就是锻炼身体知道吗?
应用到我自己的身上,我需要每日三省吾身:
装什么可怜?
要什么面子?
突破自身标签带来的束缚才有可能改变知道吗?
其实,我在不知不觉间也养成了每天自省的习惯,并且对李笑来老师说的一句话深有同感,他说,进步的一个坏处就是你每天都会觉得自己很蠢。
这让我想起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作者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类文化的基础,并且人人都想超越这种自卑感。所以说,其实我们不必过度焦虑,自卑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心理,因为总会有人在某方面比你强。你只需要记住,这世界上不存在强者,大家都是弱者。只不过弱的地方和弱的程度不同罢了。但是,切忌自欺欺人。
就像上面提到的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所说,决定我们命运的不是过往的经历,而是我们的思想。创造性地解读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实现自我超越。比如,有的人童年过得并不快乐,但是长大后会积极地去考虑如何让自己过得快乐,至少得让自己的下一代拥有快乐的童年。
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心态。而心态可以反过来影响人的身体状况。
每天自省是必要的,但是要避免过度焦虑。
积极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切忌自欺欺人。
Ps:《自卑与超越》的一些观点。
自闭或犯罪是因为处理自卑感、实现优越感的方式错了。
想要改变行为,就要认清自己的目标。
实现人生的意义,需要你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就是做到尊重别人并主动关心别人,关心别人的程度最好比关心自己更高。爱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