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组织行为学: 公司,企业,组织,都有自己的行为规律,如同生物属性。
系统框架:
组织中,除了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以外,还存在一条看不见的信息河流。
研究方法:
不同于社会科学,而是通过实证研究的结论为指导,用具体的行动指南和操作手册为工具。它更像物理,化学的“动手”科学。
一边学习,一边总结,一边体会。如何学习这门课呢?
1. 深入前沿实地,做解决问题的行动派
2. 更深的底层逻辑,摆脱“点状思维”模式。这个世界是复杂系统,有更高维度的逻辑在支配和运作。
要学会一边服从,一边了解。
3. 学科交叉: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为基础。借鉴理论,验证理论,导出实证和经验。
4. 通过解决真实案例,体会和总结。
这门课的意义:
1. 通过组织的逻辑,做一个有通感的“螺丝钉”,为上升时刻准备着。
2. 给你一双通天慧眼,识别有价值有升值的组织。
3. 完善你的通识体系。
体系结构和脉络:
激发个体- 团队领导- 组织重建与进化。
关键词:
行动派的学科领域里没有绝对真理。
激发个体篇的关键字:从个体维度看包括:个性特质,情绪状态,动机驱使,角色身份,职业生涯与组织契合,其他新概念。
团队领导篇的关键字:个体与群体的匹配,个体与群体的冲突融合,分级与认同,求同存异的削减与凝聚,集体缺陷与风险。
组织进化篇的关键字:结构中的主次,集权与分权的改革,授权与赋能的进化,冲突内耗,政治与协调,智识资源分享与管理,改革成败。
怎么样,组织行为学看起来很有意思,并且对我们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一起研究学习吧。
组织行为学和人际沟通有很类似的底层逻辑,不论是自然界里的传统意义上的生物,还是具有生物特性的组织,说到关系,无非三种:“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说的再具体一点,就是内观自身,外观同纬度的人际,和在更大系统里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组织间的复杂交织。
在关系学里,需要始终牢记的三大问题:立场,方法,主张
立场:
比如讲到商业中的组织,你需要考虑你是站在商家的立场?顾客的立场?供货的立场?还是监管的立场?因为所在的立场不同,同一事物的解读可能会完全不同。
同样的,讲到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它的核心立场非常明确:是站在企业和组织的立场上。它是领导者导向,是把企业与组织的利益在第一位。这是因为学科也会“嫌贫爱富”,在对象上“厚此薄彼”吗?不是,这是管理学和组织学的诞生背景有关。这些最早是源于欧美国家经济体系,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经济形态的转型,多数的企业不再是过去家庭作坊,小型私企的形式。一旦企业和组织衰败,不仅会导致成千上万的员工失业,更无法倒退回曾经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形态。进入车间和办公室的员工,几乎没有其他的退路可寻。衰败的企业更会进一步造成经济萧条,社会恐慌等更大范围的一系列问题。所以这类学科是针对企业和组织的利益,通过这个环节达到对个体与社会利益的平衡。
方法:
管理学建立在对经验的总结归纳基础上。原初管理学精要归纳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相比之下,组织学采用的是“实验法”。在实地考察中,通过像研究医学、生物学一样的“双盲对比参照”实验等方法,组织行为的鼻祖乔治梅奥提出一个颠覆人们传统经验认知的观点:制约生产效率的关键是“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
组织行为学非常类似人类学,都看重实证,看重“田野调查”。
观点:
没有始终如一,普遍适用的真理。
传统的管理学重经验主义,追求抽象、简洁、朴实的结论;而组织行为学偏重实证主义,追求复杂、多元、有条件限制的结论,它们没有优劣之分。但有一点很重要,实证主义的方法和结论是可以被复制和验证的。
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是,其结论就可以直接做成手册,非常快速,这就保证了它能够跟上节奏,为企业一直提供服务。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组织行为学的基本观点,那就是:组织行为是权变的。
所以,“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现在还会对生产效率起到决定性影响吧?不一定,要看具体的企业组织所在的行业领域,形态,寿命,人数和规模等等。
现在和未来学科研究的方向都是权变重于固化,不确定性高于死板。
Contingency Theory,即所谓的权变理论,就是要求我们灵活的应对处理遇到的问题和情况,权宜应变。情景优于固化的理论总结。
参考书目:
罗宾斯教授撰写的《组织行为学》。
网友评论